美文网首页
课堂改进微创新(1)尽量不使用通过“是或否”的问题了解学生是否明

课堂改进微创新(1)尽量不使用通过“是或否”的问题了解学生是否明

作者: 知北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0-10-20 21:42 被阅读0次

在日常的课堂上,为了收集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信息,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关于…… ,大家都清楚了吗?关于 ……,同学们明白了吗?

大家再看看整个教室里面,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场面:学生通常默不作声,表示认同,或者含糊的回答:“嗯,是的。”此时,教师往往会说:“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 ”比较好的场面,会有几个学生慢慢举起手来,老师便像得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匆匆叫起一名学生说出问题的结果,并督促提醒学生要记住之类的话。

“大家都清楚了吗?”“大家都懂了吗?”这类问题属于程序化的问题,答案几乎都是出于被动的“是”,但是我们却热衷于此类问题的提问,问了一遍又一遍,但是答案差不多都是不准确的。

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这种自我汇报式的收集学生学习信息的方式是极不可靠的。答案为“是或否”的问题尤为可疑。在课堂的集体环境中,绝大多数这类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形式而已,不管懂不懂,学生们通常都会说懂,尤其是在群体环境中。因此,当直觉告诉我们应该评估教学效果时,我们得到的反馈信息微乎其微。

回到之前的问题,即使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是认真的,多数人都不愿意打断全班同学说“不明白”。即便当时他们知道有地方没听懂;快速提出自己的问题,让老师明白,但是多数人不太可能当众发问,或是为了避免尴尬,或是担心损害集体利益。他们会以为自己是唯一没听懂的人,开口提问不光彩。

社会压力的背后是更深层次、更重要的问题:学生不知道遗漏了什么,往往是因为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明明错过了关于对学习知识的描述,他们却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同样,学生往往不懂却自以为懂了。或者当问到自己懂没懂,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当听到“大家明白……的区别了吗?”学生的理解可能是“你知道……区别吗?”多数自我汇报式问题莫棱两可,这类情况因此变得更糟糕。如果教师的问题不是指示性的,就无法让学生注意到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他们不仅仅会给出虚假的正面的回答,还会自以为真。

所以,我们应该摈弃学生的自我汇报式提问方式,让学生在问题中高效学习。用客观、即兴的评估方式代替程序化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堂改进微创新(1)尽量不使用通过“是或否”的问题了解学生是否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jj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