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
昨天晚上和一位好友告别,笑着挥手说了再见。转过身,眼泪却不争气的簌簌地往下落。
本来,我留出自己的时间,想来帮这个朋友的忙,但结果却让两方都感觉了委屈~
到了家,还好有密友,她对我说:“你就是太容易为他人着想,总是压抑了自己,但这却未必完全是好的。你也要学会适当的发脾气。”
她这句话真的点醒了我。
是在什么时候,我丢了发脾气的能力呢?
Part II
我微信的签名是:“成熟,就是拥有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曾一度以为,为他人着想,办事顾全大局,思虑周全,是能够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的最好的方式。
可是结果,却不如我愿。这种善意是好,可是当“为他人着想”到忘了顺应自己的感受,那么这种善意很有可能会伤害自己,以及那个你想温暖的人。
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应该加上一个前提---在不委屈自己的情况下,成熟,就是拥有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Part III
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就一直教我“有礼貌”,“要宽容”,“要大气”。
可是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我却发现,一味的礼貌却有种莫名的失落,礼貌总是让我们能结识面子上过得去的朋友,可这种友谊却一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心门;宽容和大气是在自己不觉得委屈的以及没有伤害自己的情况下,没有修炼出心境的“宽容和大气”,只会赚足眼泪,感受“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朋友小C的前男友,有一位认识不久的女老乡,不小心偶遇时,小C笑着和她握手说某天要一起逛街,一起跳舞。虽然那个女老乡和小C男友的行为举止让小C也很吃醋,但是小C也很无奈地包容了这段“老乡情谊”,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异性社交圈。然而,一段时间后,却发现那位女老乡撬走了自己的男朋友… 如果当初小C任性点,果断坚决地发脾气,可能要么避免分手,要么能够更快“及时止损”。
有的时候,太成熟理智,反而失去了那么一些可爱。每个人都有任性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合理地发脾气的自由。
Part IV
我第一次去心理咨询时,一位据称P大毕业且有六年从业经验的心理医生,跟我聊了一上午,且深深刷新了我对心理医生的认知。她跟我说:“你没有任何问题,但因为你性格好,所以你可以再退让一些,再包容一些。”
可是这一“包容”,却让我感觉更加痛苦,有时甚至陷入绝望,那一段时间严重地影响了我的生活和状态。我无法用语言形容我经历了什么,也不想回忆那段如同跌入无尽深渊的过往。但是福祸相依,而这也是我开始研究阅读心理学书籍的起点。
我强烈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且逐渐深入地学习心理学。其一,可以自我开导烦恼,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寻求帮助,最终能够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只有你自己。其二,可以帮助大家方便辨识,万一遇到了“坑爹”的心理咨询师,能够有所分辨,抓紧换一家专业的或者气场相投的心理咨询师(也特别感谢那位帮我走出低谷的另一位心理咨询师,虽然他非科班,但是却十分专业)。
后来,我一直想跟那位“资深又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说:“性格好不意味着我不会难过”。性格再好的人,特别豁达的人,大大咧咧的人,也都有自己的悲喜,也有自己一颗容易被世事无常刺痛的心啊!
Part V
我翻看心理学资料的时候,有一个名词儿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底:取悦症。
取悦症其实也是俗话里讲得“老好人”,为了避免冲突,避免产生对抗和直面负面情绪,而逼迫自己去帮助别人,去取悦别人。(正常的人是在不伤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偶尔帮助他人,以获得内心的安慰。)
看到这个概念,我终于明白,过度为他人着想,过度期盼平和,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有取悦症或者有取悦症的倾向。
可你一味包容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由于家庭的教育,我经常在一直注意礼节和教养,“懂事儿”和为他人着想。可是我心底羡慕和喜欢的,却是那些直脾气,甚至有些自私的人。这样的人起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不违反道义和道德的情况下,过着自己很享受的生活。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再一味取悦他人,偶尔任性和发发小脾气,这样的生活,想想也是很可爱。生活不仅要有平静如一汪池水的安逸,也要有波澜起伏的烟火气。
这里教给大家找回自我的方法(感谢我的密友用此法拯救了本喵)---想想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子,并且非常具体的写下来。比如,我想要瘦腰翘臀大长腿,穿衣显瘦、脱衣有肉;想要博览群书,精通专业,腹有诗书气自华;想要气质高冷又不失温柔,白得像范爷,气场要像在机场的“千颂伊”等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和自己来一场心灵对话,给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爱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会更勇敢地直面生活。
姑娘,无论出于善意还是为了避免冲突,都要记住,你的生命,要有棱角~
祝每位点赞的朋友,都能变成最向往的自己,享受自己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