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昨日其实从十五回贪看到二八回。故事渐渐铺开,精彩纷呈,让人不忍弃书。
在这十四回中,发生了很多大事。
武力值第一、能辕门射戟的吕布终于众叛亲离、惨淡死去,让人唏嘘。
刘备被吕布打,依附曹操;被曹操识破英雄本心,转战徐州;曹操打来,三兄弟失散,刘备转投袁绍,关羽暂从曹操;袁绍和曹操大战,刘备出奔,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汇合张飞,得赵云,重聚首。
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在献帝臣民心中的形象从“救国者”到“大国贼”。于是一方面严防死守献帝臣民的“叛乱”,一方面不断征战扩大势力。
性格犹豫不决的袁绍渐渐显露出颓势,不能很好地听从谋士的意见,谋士多而不精,各有致命缺点,内讧严重。四世三公的底子渐渐被耗尽。而绍在作死的道路上大步狂奔,沮授、田丰等拦都拦不住。
孙策武力值爆棚,得到“小霸王”名号,但年轻未历世事,性格似乎偏激进,尚不成气候。
整个故事似乎处于春末夏初时节。
一些小众主公渐渐被“浪淘去”,剩下的都是些逐浪好手,经百战而未死,正积蓄力量,渐入佳境。
【小感悟】
我喜欢的荀彧渐渐出现得少了,曹操出战,多带郭嘉和程昱。荀彧留守后方,似乎扮演一个大管家的角色。三国演义中对荀彧的性格描写几乎没有,但从他的谋略上来看,他是个综合型人才,善谋大局。郭嘉则更知人心,擅用奇兵,长于军事谋略。程昱整体和荀彧更像。
不得不说,曹操底下能人真多。他能用好这些人,总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也足以证明他本身的智谋与善断。
曹操是以“主公之术”来抓捕人心的。智谋与谋士不相上下,领兵总爱身先士卒,让人又敬又畏。对待手下人,不拘小节,赏罚分明,但大事上一点都不含糊,以大局为重。
如果我跟着这样的主公,会是什么感觉呢?——敬,服,小事安,大事怕,可卖命,卖不了心。
而刘备,目前手底下能称得上名字的只有关羽、张飞、赵云。谋士呢,由关羽和张飞兼任。
但刘备与他们同起同坐,同吃同睡,经常开卧谈会谈心。对待张飞关羽,并没有用“权谋之术”,比如他常对着张飞说他性格鲁莽,张飞用了计谋后,他也是调侃式的夸奖。但张飞失了徐州,这样大的事他也没有任何惩罚,还执手大哭。可以说,从书中情节看,刘备没有用“术”,完全是出于本心的性格使然。用我们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相当“走心”的人。
他和下属的关系不像君臣,更像是兄弟亲人。这种关系单体质量肯定比曹操更深入,但不能普及,人的注意力毕竟是有限的,一天也只能和一个兄弟夜谈。
至于说什么民众都痛哭流涕,甚至杀了妻子给刘备吃,我不太相信。也许有当时民众太苦了,来一个不怎么扰民的人就会感激涕零,但这种深入的恩惠理论上不太可能遍施民众,更何况,刘备没扰民,张飞也没扰吗?
如果我跟着这样的主公,什么感觉呢?得看目标。如果是想取得功名利益,这主公大概率不行。如果是特别有才能,想实现自我价值,那太好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操走“理”,刘备走“心”,这其中有高下之分吗?
曹操的管理更像是正规军,学院范,有套路可循。管理规则化便于不断扩大管理,想必之后还将有更多豪杰加入。但僧多了,粥就难分,林子大了,哪怕不出怪鸟,他自己都要疑心。这是之后也许要面临的问题吧。
刘备如果是个老师的话,只适合小小班制,给他十几个学生,慢慢感化去。要知道,他的这几个人还是因为一开始就跟了他,才有机会被这样感化。如果给他一个已成规模的大班,依他的性格只会被大部分学生嘲笑欺负。
反思自己,原先带小班时很享受那种真正与生命交流的幸福,学生也觉得这个老师和别的老师都不一样,过后念念不忘。而这几年,带大班,特别是接别人的大班,当后娘。要是这个班之前已经是棍棒底下出来的,你倒去施施仁政看看,屎盆子都会扣到头顶上来。
于是我一直努力转型,从随性真诚的教学到条条框框的管理,觉得违背本心,但目前形式下,这是没办法的,我们的前途可以折腾,学生的生命安全经不起折腾。
所以,不同的方式得到的必然不同。整体而言,我还是看好曹操,毕竟,他可以学习。
网友评论
(5370+小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