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的“先干为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先干是对别人的尊敬?
中国是酒文化的故乡,无论是红白喜事、乔迁新居,还是亲友聚会,无酒不欢。那么,敬酒时我们常用的“先干为敬”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都知道,“先干为敬”是在敬酒时,让在场的其他人见证自己先喝,随后让对方再喝的一种酒桌礼节。我们通常说“我先干为敬,你随意”,不但表达了自己喝酒的豪气,还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会觉得这句话是从近代人才有的,其实不然。“先干为敬”的劝酒方式,我国古已有之,伴随着饮酒的兴盛,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延伸出来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喝酒时,室内以东向为尊,东向为“上席”,请最尊贵的人面东而坐;堂上则以南向为尊,应请最尊贵的客人向南而坐。按照尊卑长幼排序坐好之后,酒席就可以开始了。

开始喝酒时,主人须先于客人饮酒,称为“献”,这种礼仪起源悠久,主人先饮,向客人暗示“酒中无毒”,可放心饮用之意。主人饮过之后,客人亦须回饮,以敬主人“献酒”之意,称为“酢”,即为“报”。之后,主人再劝客人多饮,自己仍需必先饮以倡之,称为“酬”。这就是“应酬”的由来。
宋代诗人刘子翚在《叶集之举士特唱和因次韵》中写道:“漂泊分携后,困难会面时。夜灯初献酒,春草旧题诗。游宦君虽厌,才名众所期。不应和倦翼,寂寞恋南枝。”诗人在久别之后,久逢友人,不禁欣喜。来到友人庄上,在友人的邀请之下,不禁多饮了几杯,令诗人心思翻涌,诗意盎然。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国军事长官禁不住部下的劝酒,以酒解渴,结果贻误战机而被处死,这就是“竖谷阳献酒”的故事。部下投上司所好,将军又不能坚持军纪,最终都会酿成大祸。

人们在喝酒之前总喜欢先碰一下酒杯,或举杯欢庆,或表达祝福,或表示尊敬。这种碰杯礼仪发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爱好葡萄酒,在喝葡萄酒的时候他们发现,喝酒不但是“口腹之欲”,人的很多其他器官也可以从喝酒的过程中得到乐趣。比如说,鼻子可以闻一闻酒香,眼睛可以看一看酒色,舌头可以品一品酒味,只有耳朵享受喝酒的乐趣不到。希腊人就想出了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让杯子发出的清脆的响声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就能感受到喝酒的乐趣了。

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各国之间明争暗斗,交往频繁,谋士辈出,而饮酒成为沟通的重要道工具。在宴请的时候,宾客总担心主人会在酒中下毒,所以主人会先喝杯中之酒,以示酒中无毒,来表明自己的诚意。后来,我国江南地区,风流才子与佳人对饮时,才子往往“先喝为敬”,表示对佳人的尊敬以讨佳人欢心。

久而久之,“先干为敬”也就成为一种酒桌上的礼仪,流传至今了。尚书郎福酱酒纯粮食古法酿造,以酒会友,诚邀天下好友共品佳酿,多一个懂酒的朋友,也是一种缘分!!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我们尊重版权,若有遗漏未标注出处等,还请包涵并联系我们沟通删除、重发或其他妥善处理,非常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