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盛夏酷暑难当的季节里,每个人都会对水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亲切感,希望享受它的清凉。凡是能游泳的地方都是大家的喜爱之地。而连成一片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更是国人的向往之地,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海域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大小岛屿7600多个。
这些数字太枯燥,也没有明显的意义,再列下去读者可能要“跑路”了。不如直接看下面的图,中国的海域就是红线圈住的部分------还真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0526/abce7983946b1558.jpeg)
再看下面这幅缩小的世界地图,中国海域仍然是红线圈住的部分。图上看起来小了,实际面积并没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0526/08bfbddea3a90750.jpeg)
想必读者会提问了“世界海洋这么大,中国那点算什么?”。
确实!
中国那点海域就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差不多,在浩瀚的四大洋面前,连它们的一点小指头都不如。那些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大洋里的海岛,中国一个都没有。而即使处于欧洲大陆的法国,在太平洋深处都占有大量海岛,他们的普通国民可以随意躺在那里晒太阳,尽情享受太平洋的宁静、浩瀚、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0526/da7cc1aa8b0893ad.jpeg)
当我们愤慨晚清王朝腐朽落后,没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海洋权益时,仍不免思考:中国在晚清以前一直很强大,为什么没在大洋里占有几个岛屿?
明朝的郑和曾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规模、时间远超欧洲探险家,其对海洋权益的论述更是比美国的马汉早了500多年: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窥视南洋也。”
郑和这段话并没有深奥的“之乎者也”,简单易懂。500年后的1890年,美国人马汉才写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而美国就以他的《海权论》为指导,控制了世界绝大部分的海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0526/0ca555f96b193822.jpeg)
当我们佩服郑和的远见卓识时,仍不免唏嘘感叹“中国领先世界的何止是物理化学方面的四大发明?”。但就像四大发明一样------我们最先发明火药,外国人却用它制造枪炮来打我们,我们最早提出的海洋权益理论,现在却被美国人作为依据用来封锁我们,把我们牢牢圈在“四大海域”里。
从青岛的金沙滩,到深圳的大梅沙,每天都是“下饺子”的人群,还有城市小区的游泳池,也都是“满满的一锅饺子”。在感叹人满为患之余,不由另外思考:中国为何失去海洋?或者说,中国为何没能拥有海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0526/4f49f19670a49953.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0526/9b53dc878269f747.jpeg)
不光郑和,就连派郑和下西洋的朱棣也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多次强调“黑龙江入海口是锁阴之地”。一个是皇帝,一个是数次往返大海大洋里的高官,说话一言九鼎,出入海洋轻车熟路,但两人却没能争取相应的海洋权力,原因何在?
海洋是水的世界,其量之大、威力之巨,是大陆上的河流湖泊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自古对水就存在恐惧感,“洪水猛兽”就是直接的说明。“水患”一直困扰中国,能治好就治好,不能治就逃避。而不敢对水发起挑战,也不敢去征服水,更谈不上深入大海、大洋深处,浩瀚的大海、大洋只是小说里逃避追杀的寄托之处。
现实中不敢挑战水,精神世界里也不敢想象,作为想象力代表的文人对水的表现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梁山好汉聚水而起,八百里水泊让官军望而却步,梁山队伍也有了水军这一特殊军种。但水军人数、头领排行,水战规模、次数等都远不及步军,更不能与八百里水泊相称。
孙悟空虽然在海中孕育千年而出,但却是一只不识水性的猴子。
沙僧虽然曾在波涛汹涌的流沙河里兴风作怪,但加入取经团队后,成了一个老实巴交的挑夫,降妖伏魔时唯一能发挥作用的是引诱水妖水怪上岸,好让“猴哥”有用武之地。
其他如观音菩萨、哪吒,众多的“龙王”,虽然住在海里或在海里有过惊人的表现,但“上班”时,必须离开水,到天上或陆地,否则,不能显示他们的法力。
吸人血的蛟、缠人的溺水鬼虽然能在水里大显本领,但都以负面形象出现,使人畏惧而不敢向往,大人只是用它们来吓唬小孩不要玩水而已。
……
我们的文学世界里没有“满足渔夫众多要求的金鱼”,也没有“老渔夫在深海湾流中与马林鱼、鲨鱼搏斗”的故事,出现的多是为了爱情的鲤鱼精和田螺精,而且都是短暂的相聚后,人妖分离,悲剧收场,不能像来自山里的小白蛇那样,与许仙相爱生子,流传于世。
中国文人的想象力一直被束缚在陆地和天空,不敢向海洋大胆拓展、延伸,统治阶层和劳动阶层满足于“土地红利”,看到陆地上连年不断的水患,想起海洋上掀起数丈高的海浪,没人再去想“海洋红利”。
朱棣、郑和虽然有强烈的海洋意识,但却没有消除当时各个阶层对海洋的恐惧,更谈不上让精英阶层意识到海洋的巨大作用。所以,朱棣一死,海洋权益在统治阶层就后继无人,群臣对下西洋群起而攻之,郑和也在陆上闲赋8年之久。
1430年、1434年,郑和、王景弘两人分别以高龄披挂出征,再下西洋。但是,没有海洋权益的支撑,这两次只不过是下西洋的回光返照而已,两人也只是做一次旧地重游。下西洋的壮举也在海洋意识极度匮乏中慢慢落幕。
当王景弘率领的最后一艘大明宝船驶入宁波港以后,大明王朝的国门从此关闭。从那以后,不管是皇帝、士大夫,还是黎明百姓,都沉浸在“只知天下有秦汉,而不知有魏晋”的世界中心之中。曾经浩浩荡荡的大明船队就像皇帝不再临幸的宫女一样,静静的躺在宁波港内,消耗着它们的“青春容颜”。而作为当时世界第一海军的大明水师,则是不遗余力的追杀海盗,无情绞杀着中国对海洋仅剩下的一点探索可能。
闭关锁国,没人探索海洋,使中国与世界隔离,慢慢脱节,与近代工业文明擦身而过。
400年后,对中国的威胁就如郑和当年所说,从海上而来。在这之前,中国一直“安居乐业”,但我们的近邻日本早就感觉到了危机。
圆明园的熊熊大火没有惊醒中国人,却惊醒了对岸的日本人。魏源花费大量心血写成的《海国图志》(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中国没人看,在日本却成为抢手货。
中国和日本的差距,早就拉开。
日本四面靠海,火山、海啸频发,但一直海里来、海里去,虽然闭关锁国,但却开放长崎与中国、荷兰交往,从长崎出发或前往长崎的小帆船经常在大海里顽强前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0526/94dfb34086800641.jpeg)
中国在海洋上的落伍一下就是几百年,等到“把屋子打扫干净”时,第一岛链已经形成,这个时候中国人才发现“自己的家门外已经被人圈起了一道篱笆”,人民解放军不管是东出太平洋,还是南下印度洋,都需要借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0526/ced5e7de8c7bd902.jpeg)
美国海域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但他们的普通国民可以随意出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除了地理优势外,早就确立的海洋意识也是主因。日本、英国、法国何尝不是?
他们的国民可以随意饱览海洋上的瑰丽风光,随便找个沙滩晒太阳,而我们,被无情圈在“四大海域”里“下饺子”。
怎么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