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學注重思想的发展史,但中国哲学有向上追溯的特点,如果找不到那个道统一切皆是罔然。 何为中?这个中在身体,不在于思想的发展。找到这个中则三千年儒学一以贯之。找不到这个中或不知道这个中,则洋洋万言无异于缘木求鱼。
東學西讀島 ————— 2017-12-29 —————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論語·里仁》
一就是原始的出发点,人類的原始出发点是心[1] 。而儒家将心又分成性和情(欲)。按照古人的划分,性是天给的,即西方人说的客观,情欲是人類自家的,即西方哲学所谓主观。 在喜怒哀乐之前的东西即是性,别名叫中。 中的本体运作起来,起个名字叫庸。
忠恕之道的本义就是用心之道(而不是效忠和原谅)。 孔子问曾参,吾道一以贯之,你懂不懂?曾子说没问题,我晓得哉。而其他的同学不懂,曾参勉为其难告诉他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后来王阳明提出来心学,大家还以为是新发明,其实王阳明不过是旧话重提,真正的心学,在王阳明两千年之前的《中庸》里已经讲完了。
————— 2018-01-01 —————
实际上中庸的秘密有三个维度。
一度解
一度解是平面空間的, 將中理解為東南西北中的中,相應的將庸理解成不出色,就是現代漢語中平庸的意思。這是俗解,好理解,但有時候是用来骗老百姓的。
比如: 做事情不极端,没有倾向, 不要把喜怒哀乐带入处理事情上来。 或解喜怒哀乐未发为玩深沉,为含而不发,喜怒不形于色。
二度解
再进一步是三维的,中是内的意思。中庸就是對内心的使用。应该就是后来人称为中心,衷心,本心,本性的那个东西。后来這個表示内心的中字演化成了衷字(但早期的衷是表内衣的)。
中字解
中庸的核心是中。中的原意是内里:
中: 内也。从口。丨,上下通。
--《說文》
庸字解
庸: 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余封切
--《說文》
这里一点都没有平庸,庸俗的意思。可见是后来中庸被误解了以后,庸才有了低调的意思。
这一段如果将同形的中字,区别来写,就清楚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衷。发而中节,谓之和。衷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衷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衷用,小人反衷用。君子之衷用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衷用也,小人而无忌惮。
程解不偏不倚。不偏是一度解,不倚是二度解。不倚在郝氏太極拳裏有深意,此處不解釋。
中庸是心法,正宗的儒家心法。中庸就是用衷,就是那个微妙的本心的运用。 其目的是"发而中节", 就是要"致中和"。就是说要锻炼心的感受,判断,指挥能力,修炼好自己的意识流, 即提高智商和情商,以便在复杂情况下,行为(发)髙人一筹。
三度解
真正原版教材《中庸》里定义的中是四维的,是时间上的。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中庸》
"未发"不是"不发", 而且后面还有一句,发而中节谓之和,是说怎样发。既然说怎样发, 那就没有说不要发。喜怒爱乐为后,中为前。中是同喜怒哀乐相关的,时间上位于上游的,那个人的内在的微妙的东西。 能够捕捉到avant sentiment, 才是君子之中。而sentiments 是 小人之中。所以原文说,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
--《中庸》
中庸有什麽用
————— 2018-01-01 —————元旦读书:《中庸》
《中庸》的是如目标是何去理解下属,如何理解老百姓,即《大學》 之所謂明德。也即所謂世事洞明。理解了之後是為了leadership, 即《大學》 之所謂新民也即所謂人情練達。人情練達即是爲仁俗话说,将心比心,将自己的心同别人的心corréler 起来,单数的人,变成复数的人,就是仁了。找到自己的中,就能理解别人的中,仁在一瞬间就完成了。
修炼心"衷", 在意的阶段进行控制, 使其发挥出来之后的行为表达合理,切中肯綮, 就是"致衷和"。修炼心"衷", 修炼"未发", "致衷和",就是中庸和后世心学的真谛.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的时候,孔子告诉他,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這是因爲孔先生认为礼都是合天理的东东,所以只要把自己的心都放在礼的条条框框之中,自然就是性了,所以非礼勿视,勿听。
孔子的影响在于他的政治实践,而其实践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中又都很不成熟。从儒家思想的发展的总体来看,孔子无理论。《中庸》,《大学》 都不是孔子的作品。儒家党在孔子死后才真正开始创立孔子思想,是集体创作。"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是引用仲尼的原话来开头, 正因为仲尼语焉不详,所以子思接下来用比较规范化和语法化的语言重新表述: "君子之中用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用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
中庸怎麽練
捕捉 avant sentiment, 需要没人的时候练习,从小事情练。这就是君子慎独的奥秘。也是刘备和诸葛亮的秘密: 诸葛亮说澹泊明志,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為。
《中庸》的具体细节讲的是慎独和慎微。通过慎独然后能入微,通过入微,然后能得中,得中之后要守中,通过守中,然后可以至诚。至诚之后就可以明察秋毫,可以防范于未然。所以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中庸的難度
————— 2017-12-3 —————
岛译:不得中,行而与之。肯定就是(必也)狂狷了吧!心不自所从出,则只知一味追求,而急功近利者因得不到短期利益,就会放弃。
岛解:狂者,心不知所从出。狷者,急功近利也。此犹言"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
看上下文:上句>今之从政者斗筲之人,下句南人有言人之无恒不可为巫医。狂狷者,指今之为政者。狂狷者是作不到恒的,无恒者(斗筲之人)连巫医都作不好,焉能有政,易曰 « 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 »,这样的从政者,不用占筮,仅从卦辞上就能算出他们的结果(政绩) 。
如果中庸仅仅是努力奋斗那么简单,就不会有"白刃可蹈,中庸不可为"那样感慨了。现代文人须学武,才能真正理解何为为精为微,而后知中庸。否则皆华山避风坡之论剑。正所谓所: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未之有也。然则学武亦不易,为师难寻。
岛读是我的读书笔记, 不求完整, 不求文笔流畅 。记录点滴心得, 供同好交流。也许应了这样一句话: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中庸》中暗藏的精英主义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岛评:君子之道,小人是可以理解一部分的,但不是全部,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理解全部。这段话,表达了这样一个#鄙视链#: 君子,圣人,小人。说明圣人一词的原来含义,只是聪明人的意思,没有神圣的意思,或者没有辣么神圣。 而儒者的最高人设是君子,比圣人逼格还高的君子。天地,今天叫自然界。天下,实际上是指天下人,今天叫全人类。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 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就是说人心大于天,而君子的人设是要比全人类还厉害。
在外国,這叫精英主义,中庸之道甚至比精英还精英。 所以岛主认为,君子精神是不可提倡的。我说的君子精神指儒家看问题的角度,不是指老百姓指的谦让,谦让与君子有关係,但關係不大。受科普宣传的影响,大部分人或许认为是《大学》《中庸》是讲忠孝节义的,是讲为臣之道的,而实际上是讲为君之道的。为君之道不同于为皇帝之道,不是权术,但也不是普通人的行为指南。治国平天下的时代和贵族的时代已经过去,小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体,所以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應运而生。今天的小人已经不小,大人也不大了。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中庸思想作为个人的精神体操任然是有价值的,但他没有社会价值,甚至对社会是有害的。
这个话题是我在一次论语讲座的时候涉及到的,今天重读中庸,稍微理出一个头绪。
以上東學西讀島主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父为子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中"父为子隐" 这一段非常好,因为"直在其中矣",是对中庸之中(衷心)的完美结释。"父攘羊而子证之"是事发后的"直"。而"父为子隐",互相矫正,防患未然,就是未发,故"直在其中矣"。失传了的儒家心法和古人的"德"就在这里。儒家和同法家的区别也在这里: 法家按后果来奖惩而不管你心里怎么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