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史”“诗圣”

“诗史”“诗圣”

作者: 兰若_f318 | 来源:发表于2022-07-18 23:27 被阅读0次

    后人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说他的诗反应了唐朝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

    “诗史”之称由何而来?唐代孟棨(qi 三声)的《本事诗·高逸》中说,杜甫的诗史之称是这样来的:“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的。”说得非常实,说杜诗反映现实没有一点遗漏,所以人们称之为诗史。

    但他诗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不是照相机照出来的社会现实,而是经过杜甫情感体验的社会现实,是从他胸中透出来的社会现实。(戴建业)

    以《春望》为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再现安史之乱下国都长安的现实景况:山河依旧,国都沦陷,昔日繁华全然不见,只有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作为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诗人,不可能仅仅是单纯描绘现实,内心毫无波澜。

    所以颔联颈联抒写感受,而且这种感受绝非只关乎到个人,而是与时代国家关联到一起到。“感时”写因时事伤感,“恨别”写个人遭遇。本以为接下去会具体写自己的悲惨状况,然而没有。转而“烽火连三月”又续写社会现实,然后再续写自己这种境况下自己与家人音信难通的际遇。诗人自己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更是安史之乱下人民流离失所的写照。

    在这种境况下,一般的人可能只顾自己和家人的生死存亡,但杜甫绝非一般人。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仅是他外在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为国势忧思所致的心灵投射。

    由此可看出,杜甫的诗歌写的虽是个人的情感,但也是一幅时代风云和民族心灵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时代精神的壮烈史诗。杜甫和我们民族的历史,和当时的国家是统一的——他自觉地把自己和国家、历史、民族统一起来了。

    所以,他的诗歌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反映时代精神的,他把具体发生的历史事实拉到了后景,而把个人的主观情感推到了前台。

    所以,杜甫“诗史”对时代的反映,不是单纯点纪事,而是感事,着重表现现实社会,现实的动态在他心灵中产生的情感。(戴建业)

    由此,也可以看出,杜甫之所以被尊为“诗圣”,正是因为他将个人的荣辱兴衰与国家的荣辱兴衰紧紧的融为了一体,国盛他欢,国衰他哀。他为个人而欢而哀即是为国而欢而哀,他为国势而歌而叹即是为个人而歌而叹。这也正是杜甫的伟大之所在,关键时刻,他不是只想到自己的不幸,而是想到国家的不幸。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很伟大,其实除了这个人的才华以外,也与他生长的时代有关。

    这也许是更好地阐释“现实主义”的内涵所在:现实主义绝非是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陈述社会现实,而是作为一个亲历者在陈述中融入了同频共振的情感。

    这一点,苏轼也是不能企及的。因此,苏轼被称为大“文豪”,却从未以“圣”冠名。

    个人以为,能够和诗圣杜甫媲美的,只有鲁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史”“诗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nd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