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梅兰芳》里,邱如白为了让梅兰芳的艺术生命永葆青春,想方设法阻止唯一能不让他感到孤独的孟小冬的靠近,他说“谁毁了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像极了周星驰的悲喜人生。
把所有快乐都给了观众却唯独留自己一人悲伤,这种小丑式的宿命我们早就不陌生了。正如周星驰一样,把搞笑、感动、爱情、励志等一幕幕经典留给了观众,但回望自己的一生,留下的却只有满头的白发和欲言又止让无数人心酸的那句反问“你看我还有机会吗?”(来源柴静《看见》专访周星驰)。
贺岁档《新喜剧之王》上映后票房低迷,口碑不佳,影迷纷纷觉得故事没有新意,是炒冷饭,而且老梗太多,演员的演技又是全程尴尬。还有悦美,58同城等商业广告的植入,让人觉得这真的是出自那个偏执狂周星驰之手的电影吗。影片之后大有周星驰跌下神坛的感觉,观众似乎也是君子两清江湖再见了,从此之后再也不欠周星驰的一张电影票了。
故事是不是炒冷饭看过的人都有评判,但星爷早就在宣传的时候强调过,“这个故事完全是一个新的东西”。观众或许不买账,但在周星驰看来,新旧《喜剧之王》确实不同。就像《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篇》一样,同样的主题曲《一生所爱》,却独加了一句: "从前直到现在,爱还在"。之后周星驰解读说不想让故事太过于绝望,还是要在绝望中给人们一点点希望。你看,一个是绝望,一个是有一点点希望,在星爷看来,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但从影迷的角度来看,《喜剧之王》的桥段,太过经典,哪怕有一点点影子,都跳不出“先入为主”的定式。更何况,《新喜剧之王》的确有不少桥段是在炒冷饭。
再者《新喜剧之王》里烂俗的励志套路,在这个丧文化流行的时代,观众早就腻歪了。但对于周星驰而言,却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作为一个孤独症患者内心转变的真实写照。戏里的周星驰巧舌如簧,戏外的周星驰羞于表达。周星驰戏里的形象和现实中他的孤独、社交恐惧相比,一度让我感到恍惚,戏里戏外哪个才是真正的他。
像一条狗一样
周星驰的作品中,小人物的挣扎几乎无处不在。但就好比在《大话西游》里孙悟空的命运一样,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任你大闹天宫,七十二变,斩妖除魔,本领再大,到头来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还是活得像条狗一样。
周星驰式的喜剧外衣悲剧内核,早就成了每一个孤独灵魂的精神皈依,人们太熟悉这种孤独感,就像熟悉自己的味道一样,在每一个深夜舔舐伤口的时候,都有那句“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来为伤口止痛。那才是对孤独最好的祭奠。
但人们不熟悉周星驰式的励志鸡汤、粉饰美好,皆大欢喜似乎不是现在的观众想看到的结局。不知道怎么了,在新春佳节这个中国人最开心的时刻,大家似乎都格外的排斥快乐,排斥圆满。不知道人们是想在蜜罐里找一颗柠檬勾兑一下味道,还是早就厌烦了假装的欢声笑语。
与生活达成了和解
无论人们对《新喜剧之王》有多少诟病,真正了解和喜爱周星驰的人,都应该暗暗的在心里感到高兴。因为总是帽遮白发,心里酸楚的他,终于变得不那么悲观绝望,开始变得柔软温热,开始相信生活一定会慢慢变好,结局一定会柳暗花明。这才是周星驰和生活和解,握手言和的最大转变。观众眼里的走下神坛却是周星驰人生到达另一种境界的升华。
近乎疯狂的执拗
据说周星驰在拍电影时对细节的把控近乎疯狂,和这样的人一起共事,一定能作出好的电影。但正是他近乎疯狂的苛刻,在圈内得罪了很多人,严重透支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别人对他的好感。
这样的人我们太过于熟悉,他们是工作中的佼佼者,能作出伟大的产品,他们光芒四射,但这种光芒最容易灼伤的却是靠他们最近的人,或许是他们的亲人或者爱人。和他共事的人也并不会感到轻松和愉快。
电影中王宝强扮演的戏霸跟导演发飙有一句台词,“大家都是出来混的,都不容易,差不多得了”,一定程度上也许就是在映射着一种对作品的极致追求与工作上的相对轻松之间的权衡取舍。
时过境迁,年少时的执拗终究会在生活奔波中疲累,是啊,大家都不容易,和生活达成和解,握手言欢,也许是夕阳西下,和晚霞最好的融洽。
即便和当年的较真已经打了折扣,我在拍摄花絮里还是看到了,女主拍摄现场惊恐和不知所措的表情,“不是说已经过了吗,怎么还……”意思是这条过了怎么还要再拍……,是啊,可能普通演员的心里就是想着,过了就是圆满,就是完结,可在有些人的眼里,过了不过是刚刚达到及格线而已。你以为的上限不过是别人的底线。这就是差距。
在我看来,影迷完全不必呼天抢地唱衰周星驰。“当我们不能再拥有的时候,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经典不是用来超越的,它会一直在那里,这是艺术作品不朽的生命。但作品的创作者曾经的辉煌终究要退下荣光,这不仅是周星驰的宿命,也是你我共同的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