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酝酿创造了三年的小说,也是他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曾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故事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写的是以杨百顺为主的故事,后改名为吴摩西,他为了寻找被拐卖的说得上话的养女巧玲,走出延津;后半部分写的是以牛爱国为主的故事,牛爱国是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孩子,也是为了解开自己的心结,渐渐地卷进了相隔七十多年的吴摩西的世界里,最终也走向延津。
这一走一回,延宕百年,却无外乎一个话题——“孤独”。
书里的人物都是孤独而奔忙的,他们四处奔波,见过不少人,经历过不少事,却连个说的来的朋友也没有。这也正是他们孤独和疲惫的原因。
正如书中所说:“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刘震云将眼光聚焦于中国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描写他们的日常,倾诉他们的孤独。著名出版人安波舜评价道:“这样的孤独体验每个国人都有;这样平视百姓、体恤灵魂、为苍生而歌的小说自五四以来却是第一部。”
故而,《一句顶一万句》也被称作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1.孤独的三个人
在这本书里,前半部分是以吴摩西为主,后半部分是以牛爱国为主,中间还有一个无论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是在作者的叙述中都不可或缺的人的故事——吴摩西的养女巧玲,也就是牛爱国的母亲曹青娥。
书中说,“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对于他们来说,寻找和孤独伴随了一生。
1.1 一直在告别的吴摩西
吴摩西本名是杨百顺,家住杨家庄,父亲是卖豆腐的。可是跟身边大部分人一样,杨百顺也不喜欢父亲老杨,而且自从老杨听了老马出的馊主意,在抓阄去学堂这事上动过手脚之后,杨百顺彻底恨死了老杨和杨家庄。
后来他跟过剃头的老裴,杀猪的老曾,染布的老蒋,传教的老詹,破竹的老鲁,又当过沿街挑水的杂工,在县政府种过菜,最后入赘到“吴记馍铺”里,能说得上话的,没有几个人。就连“说得着”的养女巧玲,却也被拐卖了,最终他离开了延津。
杨百顺改过三次名字。
信主后改名杨摩西,入赘吴家改名吴摩西,走出延津改名罗长礼。
姓名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代表着一种血脉关系,而且还联系着过去的生活。在那个年代,普通人连改名尚且再三斟酌,可他竟然抛弃了自己的名姓三次。
他也曾犹豫过,后来一想,“改了名姓就不是自己了,可几年下来,自己换了一个活路,改一回禀性,瓤里早不是自己了,没必要徒讲外表”。
他一直在告别,跟自己经历过的事,遇见过的人,可是只有最后一次改名字,是他凭自己心意改的。
那时,分明有一个少年杨百顺的影子和那个在火车上自称是“罗长礼”的吴摩西的形象重合在一起。
1.2 在梦中追寻父亲的曹青娥
巧玲是她的小名,她的母亲是开“吴记馍铺”的吴香香,亲爹姜虎在生意途中死亡,难得跟说得着的养父吴摩西生活了一段时间,却不小心被拐到老曹家。她改名叫了改心,大名曹青娥。后爹老曹对她还算好,后娘老欺负她。后来和牛书道结婚后,两人也是说不到一块去;生了四个孩子,谁也没真正了解过她。她倒是常跟孙女百慧说得来。
自她被卖到老曹家之后,巧玲常梦见自己的养父吴摩西,梦见自己的经历在养父身上重现了。她五岁就被拐卖,可是五岁前她和养父那么说得来,想的遍数多了,自然记忆也就深了。可是梦得多了,养父的模样倒是模糊了。老曹死后她又常梦见老曹,不是没头,就是有头了心痛。“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些都是曹青娥孤独的表现。后来她还梦见亲爹姜虎,只是根本看不清脸。曹青娥的孤独,也是无人理解的孤独。她不跟四个儿女多交心,也是因为对他们失望了。
1.3 一直在寻找的牛爱国
牛爱国有三个可以商量事情的朋友,他被妻子庞丽娜带绿帽子了,想到的也是找朋友们帮忙想办法。
他跟冯文修是从小的朋友,却因两人酒后的心里话被大舌头传来传去变了味儿,最后掰了;与战友杜青海的感情因着距离的缘故,两人的联系少了疏了,倒是也变淡了;又跟陈奎一算只是个脾性相似的朋友,也没法掏心窝子,让对方给自己出主意。姐姐牛爱香也帮不上忙,同学李克质出的主意也不合心意,牛爱国依旧在烦恼。
后来,母亲曹青娥常给他讲五六十年前的关于延津的往事,他也本不在意,直到母亲死去,牛爱国突然明白了母亲的话原来是宽慰自己,也听出了其中无奈和失望的意味。
牛爱国踏上了前往延津的旅程。
他一直在寻找,找一个人,找一句话,找解开自己一团乱麻的生活的钥匙。不也是孤独?
2.一句话找不到一句话
这部小说涉及了很多人,讲了很多故事,可没有一件事是单纯的一件事,尤其是“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书里的人为什么话总说不明白?因为所有事情都绕着好几个弯儿,当事人讲不出来或是讲不明白,事情再绕上几个弯,就解不明白了。
说的人跟听的人不在一个频道上,孤独感也就油然而生。
2.1 有一种沉默是不知从何说起
本来杨百顺跟着杀猪的老曾过过一段挺欢乐的日子,两人能聊的来。可是后来,老曾娶了个老婆,对待杨百顺明显生分了,杨百顺对师母有些不满,可埋怨的话传到老曾耳里就已经不是原话了。两人一有隔阂,无论中间隔的是事是人,事情就起了变化,本来无话不谈的两人,真有可能无话可谈。事情绕得很,话又说不了,他们就疏远了。
2.2 有一种沉默是无话可说
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关系比表面复杂多了,是夫妻的不像夫妻,是朋友的又不是知心朋友,当儿子的总跟父亲合不来,当媳妇的心里打着自己的算盘。这样的结合本来就是错误,过日子的人没有共同语言,话多的人总是在吵,话少的人一直在忍。他们不过是想找个说得着的人,可是由于人心难测和诚信缺失,人靠得很近,心离得很远。
就比如,吴摩西在火车站看见吴香香和老高那么亲密,终于也明白了,“过去认为她对自己不亲,是两人脾气不投,或吴摩西不会说话,或干脆嫌吴摩西没出息;现在看这些并不主要,主要还是对人”。
3.一句顶一万句
什么是一句顶一万句?默契的人之间不必多说,一语胜似千言,跟频率不搭的人说一万句也不顶知己的一句话有份量,这也是书中人物一直追求的。
所以他们奔波,他们思考,他们在不可抵挡的时间洪流中前行,或面对,或逃避,直到找到那个令自己安心的地方才会落脚。
3.1 心里那道光来自知己
吴摩西经历过很多事儿,慢慢地从早年那个羡慕罗长礼的少年杨百顺变成了现在向生活低头的吴摩西;他见过很多人,可说得来的倒是没有几个,一旦说得来了,那个人也就走进他心里了。
在吴摩西还是杨摩西的时候,常听老詹讲经讲主,可没几句是听进去了的;之后问老詹结婚的事,老詹两句话,倒是彻底点醒了他。
老詹说:“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又说:“恰恰是找我商量,证明你心里愿意。愿意就对了。摩西呀,你比我离开我时强多了,知道自个儿是谁了。知道自个儿是谁,才能明白往哪去呀。”
后来老詹死了,吴摩西把老詹的心思当了回事。
3.2 生活奔波为的是个说得着
老汪一路走,直到老范家才落脚,对于老范的一句“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潸然泪下,说“啥叫有朋自远方来呢?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曹青娥第一次离家出走来找侯宝山那次,突然明白,他要找的侯宝山,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
老杨和老马当了一辈子面和心不和的朋友,也就是为个说得着而已。
牛爱国跑来跑去,发现无处可去,不也是为个找一找说得着的朋友么?
“一句顶一万句”指的就是“说话”。“话”作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是生活中重要的理解、表达的方式,他们的孤独就是找不到一个能说话的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说话和沟通的机会。
消解这种孤独的方式就是不断寻找,寻找“说得着”的人成了吴摩西这类人的毕生追求。
所以他们要不停寻找着,哪怕他乡成故乡。
以上是我的现当代文学专题结课论文,但是我还想写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