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叔的推介下,从网上买了赖瑞和先生的大作——《唐代基层文官》和《唐代中层文官》来看。尽管自己的专业方向是唐宋文献及清代学术,但是于我之兴趣而言,专业方向实在是束缚自己的绳索。专业方向与自己的兴趣大概就是先贤们所说的“博”与“专”的关系,只是觉得自己还未入门,尽可量多读书了。
我很少去看研究著作,怕自己对史料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从小的方面来说,最基本的二十四史尚未读完,基本的知识条目尚未具备,是不敢去读研究著作的;从大的方面来说,邓广铭先生所说的“四把钥匙”我一个都未掌握,又有什么资格去读这些研究著作呢?
然而这次我还是选择读了《唐代基层文官》这本书。因为被导言里的一段话深深吸引了:
“初习唐史的学生,或者对唐人任官制度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迷,面对错综复杂的唐代职官和官制,不免感到困扰,不知该如何去正确解读。他们的疑问很多,但如果按一个唐代年轻人从读书、考科举到做官整个过程来分阶段考察,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唐人做官最起码的资历是什么?怎样取得这些资历?(二)有了这些资历,可以担任怎样的官?有哪些基层入阶官职可供选择?各官职的入仕条件如何?仕途前景如何?职务如何?(三)什么是职事官?流内官?流外官?散官?阶官?勋官?卫官?试衔?(四)唐人做了官又意味着什么?和今人做官有什么不同?特色有哪些?薪俸如何?需不需要经常为做官远行?可不可以携家带眷?”
这也是我的疑问,正如赖先生在书中说的,同时,赖先生也指出,“像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可是即使专门的唐史教科书,比如前辈学者岑仲勉那本著名的《隋唐史》,也常无法解答,或根本未涉及”,因此对于初学者或者是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种简单的问题是会影响到他们学习或者阅读时对史料的理解程度的。
所幸,赖先生用这样两本专门的著作来解释这个问题。从而也给我们打开了通往职官制度研究或者唐代个人研究的另一扇大门。以往我们研究唐代人物时,我们只看到了被研究者本身的官资仕途,将被研究者与同类型人群切割开,片面地去研究一棵树,未能看到整片树林。而赖先生将从前分散的、零碎的个人仕途的“碎片”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宏观的角度将唐人的仕途进行了一次较为清晰的梳理,给初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们做了一部有关于唐人仕途的动画。
当然,我不得不还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学科细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之前的“博”还在哪里?自然,学者应以自己所研究的专业性而自豪,然而,没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研究的专业性终究要被限制。这也是我现在需要做的吧?当然这其中有些事情不谈也罢,尽管与主题有关,但是不想多说。
而另一件让我颇有感触的事是,赖先生的这种工作,与前不久我与吴丽娱先生偶然一次在座谈会后的聊天所谈到的内容恰好吻合。吴先生那次说:“如果将前人的著作读过一遍后,发现其实谈得都很泛泛,还有更多深入的内容可以做。”随着新出土材料不断的出现,无论是哪个朝代,其研究都要走向深入细致的阶段,尤其是唐宋之前的研究。因此,现在我所要做的,不是读史料,而是重新阅读前人的著作,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寻找史料,最后解决问题。这当然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其路程或可能因我的自身原因,例如不努力或者俗务而暂时中断。然而,无论如何,历史吸引我的力量,远远大于俗务。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