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干业务的时候,一个人的能力叫个人能力(People Development);但如果是一群人的能力 ,就是组织能力(Organization Development,简称OD)。
普通HR能通过培训提升个人能力,但很少有HR可以提升一群人的能力。阿里前HRD张丽俊说,“在HR领域,能把各层管理者的能力提升起来的OD,全中国不超过十个人。”
OD在国外已经发展了近60年,在中国也越来越火,在国内企业逐渐流行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动力公司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体系化。企业和猎头争相高薪抢招OD人才,而由于人员稀缺,一般来说OD的薪酬可达到年薪百万,很多HR也都跃跃欲试。
OD核心工作的三件事:建体系、管人、管组织。如果HR不了解OD的核心要素,也不具备这三项能力,那可能只能停留在D(Dream)的阶段。
建体系、管人、管组织这三个关键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变化。核心是人为重、组织为轻。
01
建体系
建体系,宜粗不宜细。但在新的时期,环境变化快、要求组织更扁平、更透明、更信任;对员工重视招对的人、更多信任和授权、员工发展重于员工评估;新技术对管理的冲击很大,要重视新技术的应用。
1. 公司层级出框架,不同业务单元、不同群体个性
现在很多大的集团式企业人力资源架构都是基于三支柱模型建立的。
image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
OD在整个模型中往往占据COE的重要位置,出台全公司统一的制度、政策。在香港的一个论坛三支柱之父尤里奇亲口讲,三支柱需要在新时代做出调整,最重要的是要更贴近业务。
Google曾经在改变绩效评估时间问题上,出过事故。2007年6月21日,变12月份绩效评估为3月份评估,管理层已经同意、团队调研用户也同意,但发出给几千个经理的邮件后,巨大反弹,第二天,改为评估从10月份开始。仿照煤矿巷道的鹦鹉,(瓦斯报警)设置了“鹦鹉团体”。更真实的、及时听取用户的反馈。有意思的是,腾讯也在绩效上出过类似的绩效事故。是绩效结果四档变五档,更多员工觉得更不被认可了。也是做过用户调研、做过试点、管理层同意,但员工却不买账。这两个事放在一起,可以看到几万人的组织里,自上而下的、操作性的统一政策制定面临很大挑战了。
腾讯2015年业绩不错,收入、利润都有30%多的增长,但到了2、3万人的规模后,HC增长的压力一直很大。为了严控原来HC要总办领导来批,但各业务的负责人总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和总办PK,令总办头疼不已。年底改变策略,制定了一套规则、下放到各个BG自己决定。结果各个BG的老大因为更熟悉产品、业务,把HC管理的妥妥的。
Google的people operation 负责人拉斯洛提出人力资源的四重境界。大规模订制,是Google目前做的比较成功的。
image四重境界
未来的出政策、建体系,COE指方向、出框架,更多授权、各业务部门、各个群体结合实际个性化定制是个方向。
2. 发展体系重于评估体系
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评估体系占了核心位置,岗位价值评估、个人绩效评估、员工能力评估,评估的结果应用都很强,岗位价值评估和薪酬包挂钩,绩效直接与奖金挂钩,绩效、能力评估与晋升挂钩。应用的如此之重,容易造假,容易走偏,容易滞后。评估是面对历史,真正重要的是未来,是组织和人的发展。但很多公司往往是80%的精力耗在了评估上,谈到发展,没时间、没精力了。甚至是有各种评估结果,但又能如何、又该如何,HR一脸茫然,只好泛泛而谈,加强培训、加强历练等等。
将来的发展体系重于评估体系。环境变化剧烈、经验贬值,过去的成功不意味着未来的成功;人才更年轻,层级高的不一定能创新性的带动企业未来成功。轻历史、重未来,寻找核心员工内心的驱动力,个性化定制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快速流动,在实践中让员工找到让自己最high的角色,以工作本身的成就感来驱动员工。
3. 运用新技术代替旧管理
有个朋友说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和方法,和民国时期没啥两样。但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交互、人与人的连接。这些技术应用在HR领域,将是未来持续相当时间的趋势。如、通过社交数据快速识别应聘者的兴趣,精确甄选;高频的实时反馈系统,代替绩效体系;海量的数据分析,预测员工的行为;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生理数据,识别员工的满意度、组织氛围;
微软262亿美金收购LinkedIn。为啥这么贵,我理解是LinkedIn通过数据技术代替了旧的招聘、职业管理体系,据说LinkedIn比很多公司内部更早知道该公司员工的动向。262美金是对LinkedIn建立的职业网络、技术趋势的认可。
02
管人
人在未来的组织中更有价值。OD的工作要围绕人来展开,特别是核心人才。
1. 核心团队价值幂率分布,更重视核心的1-5%的人才
image核心人才分布图
人对组织的价值贡献,从正态分布到幂率分布是个认识的飞跃。平均主义的思想,伴随着工业组织的隐退而逐渐谢幕。精英创造价值,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幂率分布图)。按照创造的价值,对最精英的1-5%,回报给少了;平均的长尾人群,回报给多了。
image裂变式创业
真正头部的精英收入应该翻倍。宗毅的分裂式创业,让员工用真金白银投票选择总经理,然后总经理自己持股20%,再加上利润10%的管理团队分红。分配的比例远远高于同期职业经理人市场。原因是能够精准的选对人,同时利益绑定,这样撇除了选错人的风险、动力不足的风险。这些风险在一般的职业经理人市场都要从经理人定价中扣除,但在菲尼克斯都给了经理人,最终还是经理和老板的双赢,因为事做成了、蛋糕做大了。
长尾人群收入应该减半。臃肿的组织恐龙需要瘦身,而到了一定规模的企业,聚了大量的员工,人自会找事来证明自己,很难自上而下判断重要性排序,事情会越做越多、人会越来越不够用。再加上人的自我防卫、组织的自我防卫,组织会越来越胖、越来越僵化。另一方面,技术代替了管理、透明和共享代替了管理。使得长尾人群的价值更加减少。减少组织内长尾人群的收入,以市场的手段,驱动大家离开巨无霸,找到适合自己的小舰队做头部精英,离开凤尾、去做鸡头。
2. 让核心人才认知自己、运用测评技术
认识你自己,从古希腊开始就是重要的哲学命题。中国古人讲,自知者明,常用静思、反省的方法。
imagedisc测评技术
心理学的发展,为现代人提供个更多的认知自我的工具,很方便、很直观。OD的同学需要熟练各种掌握测评工具和方法,如贝尔宾、霍根、DISC、BIG5、16PF、全脑测评、九型人格等等,必要时要获得认证。这样对公司的核心人才能够方便、快捷的发起测评、形成建议。这也是人才发展体系的组成部分,能力储备在OD。
image测评工具
3. 承认天性、扬长不补短、重在组合
首先承认各人禀赋的差异,通过测评、通过自我认知找到自己的特质、自己的优势项、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创造条件发挥自己的长板。对短板项要分清哪些可以弥补、哪些不可弥补,对可弥补项,以长板的发挥来带动短板的弥补;对不可弥补项,不必过于强求,否则事倍功半。个人的短板,通过团队的组合来弥补。俞永福带到阿里的“班委制”是挺好的实践。一个年轻的领导班子中,由懂技术、长运营、善管理的几个人组成,互相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共同成长。
4. 发展自己、运用教练技术
以人为主的组织中,需要大量教练技术的助力,通过教练技术让核心人才能够自我发展、扬长避短。OD内部的同学要有教练技能、必要时获得认证,同时外部要形成教练人才库,对于最关键的人才,借助第三方的独立性、发挥教练作用,正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优秀的教练,正如好中医非常难得,需要长时间观察、选择,需要提前储备。同时教练也需要和员工搭配,配对辅导前,要轻松相处一两次,看看彼此能否找到感觉、能否彼此信任。
5. 推动人才快速流动
水流不腐户枢不蠹,人才管理在现在和未来的组织中更是如此。OD要有意思推动人才在企业内部的加快流动。流动有两张方式,一是“计划”、二是“市场”,所谓计划方式,是指公司政策规定、必须流动。如华为,待提拔的干部必须有海外工作经验。IBM对长板凳上的骨干有计划的轮岗。所谓市场方式,就是给员工选择权,员工自己做主,公司创造环境。
腾讯曾经出台政策、推动员工轮岗,但过了半年,成果寥寥,仔细研究发现,其中有一条,“需要上级经理同意”是个障碍,后来改为“只要对方接收、不需要上级经理同意”,结果员工正如项目名称“活水”般的流动起来,几年流动了几千人。解决了优质资源从老旧产品向新兴产品的配置问题、解决了优秀员工保留的问题,甚至顺带发现了管理者的问题与不足。推动管理干部的快速流动,虽然难度更大,但也是同理,根本的是给他们选择权,OD需要做的是扫清障碍、消除担心,创造更好的环境。
03
管组织
组织,从过去到未来,是个日渐衰微的词。过去代表着权威、资源,是一切的核心,未来是配角,身段要更柔软。
1. 组织围绕核心人才配置
工业组织中,设计的逻辑是,战略觉得组织、组织分解岗位、以岗择人。未来企业的逻辑是,动人的愿景和环境吸引牛人、牛人觉得战略方向、组织配合牛人。原因就是,环境的变迁需要企业有更大的创造性,技术释放了人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好莱坞大片展示的一个人战胜一支军队。听腾讯一个大牛报告,如何用一张纸片打败一个航空母舰,说的是用激光传递信息,远程侵入带有激光扫描器的操作系统。现场的感受真是非常震惊。对于这样的牛人,腾讯的做法是搭建给予牛人足够自由的战队,一种个人工作室组织。还有一个案例,一个牛人走了,但手下的两个人都没成长的足够单独带领整个团队,最后是部门设置两个head,两个人共同带领团队。这些都可以看出些苗头,就是组织围绕核心人才,量身打造。
2. 组织更柔性、组织边界更模糊
韦尔奇在执掌GE时,苦苦思索如何破除组织中的官僚和部门保护主义,吃早餐时灵光一闪,在餐巾纸上写下了几个字,无边界。工业时代的组织,强调的是精确性,从企业的目标、到各个业务单元的定位、部门的职责到岗位的职责、岗位的定岗定编,纵向要层层分解、符合责权对等原则;横向要无遗漏、无重叠,符合MECE原则。这样的组织,看上去干净利索,像机器一样精确的运行。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明茨伯格曾经提出废除组织结构图,画出组织运作图。因为组织中的人不是标准件,因为人的不同,组织真实的运行,并非想组织设计的那样,按规矩、有序进行。
组织层级存在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有效控制。现在因为技术的进步,信息的传递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实时。微信洞穿了层级,洞穿了企业的围墙。很多企业靠上传下达的管理者,发现越来越不重要了,因为领导和员工直接拉群沟通了;很多企业员工发现,要了解企业内部情况要到网上去。沟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未来的层级越来越模糊化,组织更扁平。
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产品、职能,并不是在企业内部的独一份了,隔壁部门也和你来抢生意,做类似的事情。这时候请不要吃惊,这也许是未来组织的常态。组织不是一部机器了,而成为一个生态。资源的适度冗余、环境的宽松、组织的重叠,更有利于创新的产生。腾讯最著名的同样的产品,内部2、3个部门同时做。张小龙发深夜发邮件给Pony,启动了微信,但并没有占住移动社交产品这个“坑”,腾讯内部还有2个部门同时在做类似的产品,没有什么只有你行,别人不准碰的,要时刻保持一点点危机意识。同样组织间的分分合合,更成为常态。腾讯部门级以上的组织变化,2014年是30多次、2015年达到了80多次。组织更像水一样,随需而变、随势而变。
OD部门很重要的任务是柔化已经僵硬的组织,让组织重新升起勃勃生机。
3. 创造更透明、更共享的组织文化
KK在《必然》一书中谈到,未来世界就是个巨大的复印机,任何信息都会被别人知道、被免费复印。
image共享经济下的发展格局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身边的组织透明程度都在加大。如果官方控制的紧、真实的信息就会跑到无密、同事等匿名社交网站上;如果官方控制的松,包含真实信息的八卦就到处流传。硅谷的公司,以Google、Facebook为代表,从创始人开始就有意识的打造透明共享的组织文化。如TGIF,thank god it is friday,每周五(后为照顾亚洲员工改为周四)大家聚在一起听听老板讲讲公司最新的事,每个人都可以提问,无论有多尖锐。底层的代码库、最核心的销售数据等都放在同一的平台上,向工程师、销售人员开放。最牛的人做工具,成果供其他人免费使用。每年都会有泄密事件,很容易追踪源头,处理个人,但不会关上透明共享的大门。
image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学习芬兰的游戏企业Supercell的灵活高效的组织模式。Supercell180人,现在有多款游戏,长期霸榜。人均流水300万美元。但是要知道,Supercell的组织,是建立在高度透明、共享的组织文化的基础上的,CEO每天给全员发邮件,报告玩家情况、流水数据等。开香槟庆祝一个游戏开发失败,经验、教训全部公开,全员共享。没有这个透明、共享文化的根,嫁接组织模式,很难成活。
推动公司变的更透明、更共享,是OD的重要使命之一。因为透明、共享是是创造愉悦工作环境、吸引牛人的前提,是弹性组织有效运作的根基,是未来组织的基石。
总结下来OD要创新的做好建体系、管人、管组织三件事。
在建体系方面,公司层面建框架,推动各业务单元、各群体管理体系的个性化设计;重视发展体系的建设甚于评估体系;关注新技术在管理上的应用。在管人方面,要更加关注前1%-5%的核心人才,运用测评技术、让核心人才更好认知自己;承认人的禀赋差异,发扬长板,重在组合;运用教练技术,个性化辅导,发展核心员工。在管组织方面,要以核心人才为核心灵活配置组织,让组织更有柔性、边界更模糊,创造透明、共享的组织文化。
当然最重要的是,OD部门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个性化的设计,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发力点,聪明的推动企业变革,走向未来。
编辑 | 知小草
图文 | 知小草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邦圈职,始于招聘,不止于此!
image✬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