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曾经受欢迎的自媒体账户,运营也变得越来越难,活跃度经过一段时间增长后开始下降,靠少量广告收入或线下活动根本无法维持运营成本,不得不考虑转型。
于是,我们看到了“付费社群”的兴起,从免费分享到打赏分享,从打赏分享到付费分享,更有少部分已有忠实用户的自媒体账户,进入了会员收费的商业化阶段,比如新东方前名师李笑来。
这时大多数运营者开始明白,社群不应该盲目做规模,而应该经过筛选找到和你趣味相投的人,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聚合能量,跨界链接,开创新的商业空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优势,让社群成为企业与用户连接的最短路径和最经济的手段。
目标出现了,社群运营有两种主要的实现思路。
1、先圈地,再推产品。运营就是先把规模做大,50个群不行就500个,500个不行就1000个。有的社群号称哎每个城市都建立了一个分舵,遍及全国的300个城市,感觉声势浩大。
这条路的最大风险在哪里?它要求社群的能量非常非常高,大家对你的爱可以保持得比较长久,这样你才有可能及时推出付费产品转化。
历史不是很相似吗?你的文章三个月后遇到瓶颈,社群三个月后遇到瓶颈……从没有一个所谓的解决方案可以完全解决新鲜感消退问题,所以,不要寄希望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运营,而要提前设计好回报策略。
所以我们把粉丝生命周期定位三个月,我们需要在三个月内把吸引到的人变成用户,通过位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他们持续关注,最终使其变成终身用户,通过位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他们持续关注,最终使其变成终身用户,这才是商业运营要走的路。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考虑第二条路?
2、先做产品,再做运营。通过产品慢慢找到喜欢这个产品的人别后把他们城在一起,慢慢地形成共同喜欢的氛围,逐步扩大社群围子的影响力,不断地去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衍生更多的商业模式。
两种路径都可以走向成功,但我们更倾向于围绕产品和服务来吸引用户构建社群,我们认为,大多数生命周期长的社群都会用7有重复和追加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 培养稳定费习惯。
教育产品很适合组建学习社群,因为学习过程中会延伸出大量的学习需求,这些恰恰是社群成员之间乐意交流的内容。
我们已经明显可以感受到,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社群成为企业与用户连接的最短路径和最经济的手段。社群首先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聚集, 同时也是连接信息、服务、内容和商品的载体。对于大多企业而言,建立一个社群或许并不难,最大的痛点往往还在于如何把社群运营与产品连接起来。
商业正从"物以类聚”走向“人以群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