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聆听了多场王老师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专题讲座,笔记满满,干货很多。
王老师在麦顶小学的讲座今天从杜威的这句话说起——一个人可能需要学习如何思考“得当”,而非学习如何思考。为了上好一节课,老师应如何“得当”思考呢?
杜威“得当思考”回忆一节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一般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思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寻找重点和难点突破的方式;接着通过试讲,检验教学设计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再酌情修改。
从前,个人在公开课准备过程中最关注的是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希望公开课有亮点。至于学生怎么学,虽然也会被思考,但总被放在第二位。
现在反思,从前的(乃至现在的)我是典型的教师中心型老师。准备一节课,我总是首先思考怎么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总是滔滔不绝,甚至拖课,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的体验。王老师认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师应当努力从“教师中心”向“以生为本”转变。当然还有更高的境界,但目前,我先向“以生为本”迈进吧。
以生为本源于以人为本。为此,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更接近人。
回归到人——王绪溢老师的独角戏越精彩,那么离学生就越远。如果设计合适的活动,让学生投入其中并能大胆表达观点,那么师生之间的距离就被拉近。
为了让活动的教学效果更好,老师还要思考如何让学生的思考被看见。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老师搜集同学们的思考。这里生成的数据将会是学生再思考的资源。但也要警惕缺乏感情的“冰冷数据分析”。为此,老师要想方设法由数据引导学生开展对话、小组活动等。而小组活动的落实也应该是老师思考的重要内容。比如让小组发言人举牌发言,其他人认真倾听;达成共识、人人能说等小组活动规范的培养。
教师还要思考自己的学科本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带着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投入该学科的课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这几日的专题讲座总是强调,要让课堂形魂兼具,避免有形无魂。这里引用过来,也可以说——课堂学习是形,学科思想是魂。学生有了学科思想的引领,就可以在有形的课堂学习中,拓展无限的灵魂。
爱迪生说: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
从教师中心到以生为本,路漫漫其修远。而有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业之路——练习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日常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期待百转千回之后,能够找到让老师更好地教,让学生更好地学;切实减轻老师和学生——教与学负担的以生为本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