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树在文人眼中,并非只有一种铁骨铮铮的状貌,而是千姿百态,各具情趣。
在悠然自得的陶渊明笔下,松树的坚贞就是另一种味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潜饮酒时看到松菊,这样坚贞秀美的风姿,卓然挺立的形象,可称得上凌霜的豪杰,作者因此想起志节如松菊的隐士,要坚持他们为人的准则。陶潜想起了什么样的隐士已经无从得知,而多年以后,元代散曲家徐再思在观音山看到眠松让翠藤缠绕、与清风为邻、明月为伴的情景时想到的,却是靖节先生陶渊明。在徐再思笔下,“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是因为“岁寒心不肯为栋梁”,对松树来说,它想要的,只是“半溪明月,一枕清风”。写的是松树,抒发的却完全是自己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渴望避世的心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样茁壮挺拔的松树,在左思看来,如果不幸生在涧底,就只能被山上的小草荫蔽,展现不出自己的才华。这是因为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大才,但在西晋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借景抒情,在诗中表述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在替“涧底松”打抱不平的《咏史》中,他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不得志时,读到左思这首诗,感慨万千,也以《涧底松》为题写了一首诗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诗曰:“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谕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黄宪贤,牛衣寒贱貂禅贵。貂禅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沈沈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古往今来,文人关于松的诗文不计其数,但其中最有趣的,还应属稼轩先生。只有他没有从松树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而且,只有他把松树写的活灵活现,仿佛那不是树木,而是一位能陪自己畅饮的好友,在《西江月》词中,他这样写道:“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李白在《赠书侍御黄裳》中曾借松树来劝诫“金吾将军”韦青。开篇“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是直言颂扬松树的品质:亭亭傲立,不会为了一点风暴折腰。而“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则借桃李来写以色侍人虽然可以风光一时,但终究会落得一塌糊涂。因此,他写道“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劝韦青要学习松树的品格,作一个堂堂君子。诗中提到的韦青原本也是文士,但后来凭借歌唱谄媚权贵,最后被唐玄宗封为金吾将军。这种情形,以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脾气,自然看不惯,所以写诗规劝,希望他能做一个正直的人。
松树,傲霜斗雪,经冬不凋,在文人眼里,这种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坚贞与高洁,正是气节与尊严的体现,像极了文人心中傲视权贵、正气浩然的理想。
《荀子·大略》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便是以松喻君子,而千百年来,文人作品中对松的讴歌与赞美更是不计其数。松,也成了文人抒发志向的代言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