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闻此一言,感慨颇多。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着星空,寻找自己的归去来处,以往,就是千年。这一望,包含了太多感情:惆怅,失意,困惑;抑或是自信,得志,洒脱。
仰观夜空,群星璀璨,银河缓缓流淌。光阴流转,岁月无穷,忽叹“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逆流时光,跨越山海,溯回诗境之缘,俯仰之间,我看到苏东坡漂泊的一生。宋仁宗景祐三年,眉山的一栋房子之中,一个婴儿踢着襁褓的包布,发出了啼哭。他,便是苏东坡。中国文坛上,唐宋八大家可谓人尽皆知,而其中,三苏父子就占据了其中的三席之地,其文采斐然,可见一斑。北宋蜀地有民谣道: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三苏集万物灵气于一身,而苏轼尤甚。但这位大文豪,杰出诗人的一生,大都处在贬谪之中。
自王安石变法,仁宗年间的名儒贤臣因反对变法而逐渐被清出朝堂,贬谪去官;苏东坡也在其之列---自黄州,到惠州,直到中国与外的蛮荒琼崖海岛。苏东坡在于身居高位的小人斗争无果,甘愿过贬谪的生活,“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以坦荡的胸怀处之。自始至终,他一直保留着本性的色彩,一身浩然之气弥漫千年未散分毫。“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他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财富,精神的高地;他同我们一样,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尘,死后消散于尘世间,但他的作品和思想的光辉,永远不会被岁月湮灭。
俯察典籍,浩如烟海,墨痕在无声地诉说。琼华音未绝,悠悠千载;千年文化传,绵绵不断。细数春秋,历尽寒凉,典籍中的文字,沉淀出文化的精华。《史记》言:“《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诗经》特色鲜明,铺陈复唱,层层递进,且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展现了先秦人民的精神风貌,不禁叹古人智慧无穷……
诗词典籍之间,意蕴万千,当细细品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