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上海,可能就是那一分之缘。
我的高考成绩比第一志愿(省内的一所大学)低了一分,而又恰恰比现在的大学高出一分。我觉得人生真的是很戏剧性,就像是《阿甘正传》里的那句台词说的那样,“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on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大城市,我很憧憬。
初来上海,晚上去逛陆家嘴,真的有被“厨房三件套”吓到,东方明珠塔的塔尖任性地钻进云里,金茂大厦楼顶闪烁的霓虹灯像王冠,高楼大厦似乎被人们看得害了羞,就悄悄披上了轻薄的云雾,犹抱琵琶半遮面,依然散发着若言若现的光芒,很迷人。
现在呢,来上海有一年多了,去过的地方甚至比上海本地的同学还要多。
被新天地的小资情调深深吸引,被泰晤士小镇的优美环境打动。还有1933老场坊真的很适合拍照,多伦路的名人故居数不过来,M50创意园的逼格很高,甜爱路真的很浪漫,田子坊好看的小东西也很多,静安寺很高大上,松江大学城很热闹……
当然,我最爱的还是复旦大学浓郁的人文气息。
我真的很爱压马路,
电影《罗马假日》里的一句台词:“you can either travel a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那句,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一不小心就完美地概括了我的生活方式。
很多高中同学曾问过我,“一个女孩子跑到离家那么远的上海读书,会很孤独吧?”
这时候,我就会和她们说,“习惯就好,开心就好。”八个字,说得轻松,其实我觉得孤独总是产生在很繁华喧闹的时候。
在魔都,越是繁华热闹,你可能就越是感觉寂寞孤独,很多时候,走在喧闹的路上,跟人流擦肩会突然感觉莫名的孤独失落,但是一个人去陌生的城市上大学,哪能扛不住孤独。
人生的孤独是永恒的,但是你派遣孤独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经常在周末自己出去暴走,背着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单反,去很多有味道的街巷小道边走边拍,一个人,真的很洒脱。或者,约上志趣相投的好友,一起去觅食、去看电影、去看展览....安静地在学校图书馆泡上一天,翻阅莎翁的奥瑟罗,或是仓央嘉措的诗选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之,我的生活里,孤独感连十分之一都占不到。
我很喜欢乘地铁,不同于刹车很猛的公交,地铁给我的是一种安全感
包括计时进站时间,进站停靠也很准确,这些都能让你感觉很安心。等一趟地铁,就像是等那个人,他正朝你全速前进,你一定能等到他。
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进地铁站,总能感觉地铁站里的空调很强势,冰冷的双手马上就会感到温暖。夏天地铁里也很凉快,有时不小心站在了离空调风口很近的地方,会迎面扑来一股凉风,真的是透心凉,心飞扬啊。
在地铁站,你永远不会迷路。坐过站了,可以去对面坐回来。一个目的地有n种选择线路。在外,只要附近有一个地铁站就足够了。
我常坐地铁12号线,倘若能安静地找个位子坐下来,我可能不会一直低头盯着手机屏幕,相反,我喜欢寻找那种隐秘的快乐。会思考那个妆容精致、神情淡漠的女子,会有怎样的故事;会想那对青涩的情侣,能够一起相爱多久;会羡慕那些神采飞扬地聊天的老年人;也会想象年轻人简单的行囊里,是否带着遥远的草香,是否装着美丽的梦想……
有人说,“生活就像坐地铁,开始总是满满的,带着希望前行,每一站都有得失,但收获的总比失去的多。”
关于美食嘛,我好像一生钟爱炒饭,傻傻的去南京东路的扬州饭店只为尝尝扬州炒饭,叫外卖也变着花样的点各种炒饭....
我还爱喝拿铁,也是唱过各种不同拿铁,还是coco的拿铁咖啡深得我心。
网上说有这样一类人,精致却不奢华,平凡却不庸俗,主见却不偏见,他们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受外界干扰,却乐在其中……坚持自己的生活准则,才是他们崇尚的美丽新世界,我们称作这类人群为“拿铁一族”。
他们可以点一份美食,坐在落地窗前看一天来往的人群;出去逛街也不止是为了购物,而是为了出去走走…… 这就是“拿铁”。
淡淡的,却又特别,不挑不拣,容易满足,简单小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拿铁”的文化或性格。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读完后发现和自己的作风很吻合,内心还是有点小窃喜的。
或许你会反驳我,上海哪有这么好,牌照难拍,房价又高,空气质量也差,但每个人在各个阶段的视角不同,就像现在还在上学的我,可能还没有被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弄得焦头烂额,也没有开不完的会和加不完的班,更没有理睬那么多诱惑,我只想好好享受大学这段美好的时光,在一个天气尚好的午后,捧一杯热拿铁,穿梭于某个老弄堂……
尤其很喜欢上海的夜晚,因为不管多晚,总有街灯照亮你回家的路,总有奋斗到很晚的人陪你一起颠簸摇曳,在晚上压马路,头脑却依然清晰,依稀听得见不远处酒吧里歌手沙哑的声音,回去听一夜的歌,再沉沉的睡去……
上海,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