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大卫·福特斯·华莱士在《生命中最简单有最困难的事》这本书里开篇讲了一个故事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有两条小鱼在河里游泳,突然碰到一条老鱼向他们游过来,跟他们打招呼说:你们好呀,小伙子,水里怎么样?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其中有一条小鱼忍不住了,对另一条鱼说:水是什么玩意?
这个故事向我们阐述了最简单的道理:最明显,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我们往往最难发现,最少谈论。就像我们每天呼吸,却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呼吸,每个人都知道到了一定的年级应该上学,却不知道上学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似乎上学只是为了硬性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满足家长的需求。换句话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干一定的事情。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为了长大以后能有一份好工作,养活自己。这么说也对,也不对这么说有点太片面了。在《优秀的绵羊》这本书书里,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用自己24年在常青藤盟校的经验给我们讲述美国精英学校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大学,这些高校的发展历史及那些精英学校的学生们的现状,以此来告诉我们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结冰的内心开出一道光明的大道,帮你摆脱生命中循环的无聊,获得内心的自由。
《优秀的绵羊》
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
出版:九州出版社
译者:林杰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除了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其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
想要真正的获得内心的自由我们需要从根源上了解:1为什么说当代精英教育系统是一个强迫你选择学习还是成功的系统?2 在这种精英教育系统下为什么99%的人选择了后者?3如何才能真正从当代教育系统里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
1为什么说当代精英教育系统是一个强迫你选择学习还是成功的系统?
这一点从当代的大学录取机制不难得出:大学生的录取标准支撑起了整个教育系统,或者说教育围绕着学生而运转。为什么这么说,一个孩子从出生3岁上幼儿园开始,每一个位家长都希望能够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上一个好大学。大学的录取标准采取了优胜略太制度,高考是一个最大的门槛,高考的成绩总是让几家欢喜几家愁。这样的录取制度从何衍生出来的呢?
在《新教当权者》这本著作中E·迪毕·波茨尔谈到,慢慢改变的格局,工业经济爆炸式发展,催生了新的财富和财团控制政府,铁路系统把原有的区域经济连接成了整体的网络,区域经济变成了国家经济。原有的精英开始意识到应该成为全国性的精英。新贵为了巩固自己现有地位推行一种新的制度:创建丰富的学府机构,为富裕家庭的年轻绅士们搭建平台,巩固自己的人脉,并互相认可彼此在社会顶层的地位。
这种演变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今各个国家,尤其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名校的学区房天价增长,家长一边感叹应该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一边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各种婴幼儿启蒙班,英语启蒙班,奥数启蒙班等等迅速崛起。似乎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为今生奋斗。
在《被选中的:哈弗、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史》中揭露的那样,虽然录取是根据入学考试成绩而定,但是有些科目,如希腊语,拉丁语,公立学校根本不提供,因此美国大部分高中毕业生从一开始就没有机会被名校录取,但是来自“对口学校”的学生,不管成绩多么糟糕,还是有机会被录取。
在北京一些重点初中,高中也纷纷效仿那些名校的做法,比如在小升初的过程中最后一道8分加分题就是奥数题目,但是九年义务教育里小学课程里是不能够有奥数的课程,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拿那8分,有的甚至从1年级就开始要孩子去上课外辅导班学奥数,而很多课外奥数班都是用选拔的方式来增加门槛,说白了就是你过来报名我不一定有名额你得等,等到有人毕业了或者有人跟不上了主动退课了,下一个再来。我想这也是这些班的火爆原因,一是家长迫切希望孩子升入重点中学,二是培训机构故意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青睐。就像《优秀的绵羊》里说的那样,学生追求的不是自己想做什么,而是大家都在做什么。
没有一个国家需要20000颗核弹,除非另一个国家有19000颗核弹,没有一个孩子需要上11种课外辅导班,除非有一个孩子上了10种课外辅导班。这种教育系统培养下的孩子就像长颈鹿的脖子别越拉越长,越拉越畸形,可能最终吃到了别人认为最好吃的叶子,但是自己内心却充满焦虑与恐慌。
2 在这种精英教育系统下为什么99%的人选择了后者?
这种精英教育的系统下,催生了两种类型的父母“直升机式的父母”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标准规划人生。“溺爱式父母”通过孩子表达自己对自由和稳定的向往。两种父母虽然育儿方法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他们从小就被灌输:如果不成功就不值得被爱。
从小被灌输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显性化,最终导致了很多学生成为了作者口中优秀的绵羊:聪明,且富有天赋,斗志昂扬,同时有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嫉妒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的事情,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事情。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出版广受当代名校大学生的追捧,J·D·塞林格也因为这本书一举成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段经典的独白是这样描写的:我老是想象有一群小孩在一大块田里玩儿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有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的,我是说只有我,我会站在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他们跑起来不看防线,我就得从哪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在普通人眼里,那些头戴光环的精英们是那样的光芒四射,他们无懈可击,没有任何缺点,似乎这种能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但是威廉·德雷谢维奇一语道破他们的真实情感,他们害怕在人们面前示弱,担心自己成为众人眼中的屈服于压力的弱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厌倦了那种名校学校里的学生屈服于现状,所以5门功课,4门不及格的他中被退学的他感到无比轻松,霍尔顿被退学的原因也正是说明了名校排名的一个原因。但是他担心父母受伤害,迟迟不敢回家,他渴望做那麦田里的守望者,做那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在其他人迷路悬崖边上时把他们抓回来。那些名校的学生受金钱,权利,声誉的影响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只为教育系统和父母而生存机器。
3如何才能真正从当代教育系统里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
《优秀的绵羊》里提到优秀的绵羊更像是开篇提到的两条在游泳的小鱼,身在其中却不知为何要身在其中,面对整个教育的现状,学生应该早一点明白,他们所拥有的并非只是物质回报,更有实实在在的人文价值。人文价值并非是知识的填鸭,而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思考,真正的教育与成绩无关,与学位无关,只与生命的觉醒有关。就像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说的真正的教育是探究追求和真理的教育。
寻自我的方式分三个步骤:感触基础之上,深刻反思自己,获得普世智慧。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更像是一次内视的过程,让思想和内心做一次交流,碰撞出火花。
很多人对很多事情有感触,但是没有反思,反思对于个人来说其实很难,因为在整个教育系统里没有培养学生反思的这一步骤,名校喜欢昭告天下,他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思考,但是他们真正所做的是,锻炼了学生分析能力和演说能力,为他们在商业和职业领域的成功做铺垫,这种高等教育所缺失的是,它并没有回答青年一代像成年过渡时,所面临的人生意义和使命等大问题。
追寻自己需要我们明确方向,向自己提问。像自己提问是我们反思的一个过程,反思最好的是写反思日记,比如顾准日记里提到的九宫格日记法:1每日小记:记录当天的日期,天气,心情2 今日摘要:早起看书,写读书笔记等等 3 理财 4 成功日记:写五条 5人际关系:
6工作、创意、兴趣 7 每日箴言 8健康、饮食、锻炼 9 情报、信息、阅读。《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成甲用很大一个篇幅写了反思日记的好处,他说反思能够促进自己的成长,找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及时改正。
反思最终让自己创建自己的生活,拥有“精神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不会迎合社会,他们的选择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安全。拥有“精神想象力”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肉体层面的勇气,比如当你跑步时,有人为你呐喊助威,精神层面的勇气,给他必须只身作战,传统与平庸决裂,与内心哪个声音作战,比如一个公务员辞职去经商,比如《寻梦环游记》为了音乐的梦想不顾所有人的反对,直到获得家人的认可,电影最后那句:我对你的祝福没有条件,深深的感动我,就像《追风筝的人》里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很喜欢《会饮篇》里那段精彩的故事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别劈开的人太多了。
反思,能够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做人云亦云的那一个,反思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除了写反思日志,人文教育也是能够让我们反思的特别好的工具,人文教育不能够让我们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但是却可以让我们在风口浪尖时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
人文教育是什么?《优秀的绵羊》这本书里提到人文教育:涵盖了探究和追求真理的教育,而非为了任何形式的实用性回报。更确切的讲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论证。大学教育是熟悉并能掌握论证力的过程,学会收集论据,分析现有的权威观点,预见驳论,合成新点子,最后义正言辞的表达结论,而学会分析他人观点,并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必将是艰难的,缓慢的,大学4年才是一个开端。
龙应台那句:孩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是为了让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工作,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当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恰恰给你快乐。
有尊严而且有成就感,不被迫谋生,有意义的工作才是人文教育的本质,而不是机械的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所谓的大家共同认可的目标:为了成功而成功的机器。这样的成功是狭隘的,不堪一击的。
人文教育是有广度的,不仅仅学会思考,而且还学会多角度思考,通过多角度比较头脑才会变得跟家敏锐灵活。让我们学会自我引导,真是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对世界的体会和感受,它的价值体现在合二为一,不在刻意区分左边是工作,右边是生活,上面是通识,下面是专业,他们融为一体互相渗透。就像德国作家卡夫说的:书籍就像一把斧子,为我们结冰的内心海洋开出一条道路。人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为结冰的内心开出一道光明的大道,帮你摆脱生命中循环的无聊,获得内心的自由。
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面对教育的现状我们既不能做只会在河里游泳的那两条鱼,而是要学会思辨,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事情,不能只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而让自己变成一只优秀的绵羊:外表风光,内心脆弱、恐惧。我们需要明白自己真的需要什么,经常问自己一句你所追求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吗?努力让自己不要变成鱼眼睛,对周遭事物冷漠至极。毕竟在繁琐无聊的日常中,日复一日的保持自觉与警醒,困难的不可想象。
�5�>ρ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