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Date:2019年3月3日
从今天开始阅读《调色师手册——电影和视频调色专业技法》(第2版),开始更为系统性的学习影视后期中调色部分的内容。用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每日学习的内容要点,也与各位网友分享己见,共同进步。
调色师的六项职责:
- 修整拍摄时的色彩和曝光错误
-
使画面中的关键元素看起来正确
例如产品拍摄应当符合产品的主体定位,并且相对的保证客观性 -
同场景镜头色彩匹配
指的是在拍摄过程中不同时间在相似地点(相同地点)会产生细微差异,在后期调色的处理中要使这种差异最小化,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能够尽可能多的转移到内容上 - 创建色彩风格
-
创建深度
让颜色丰富且具有层次,从而使得画面更有深度 -
图像的质量控制
了解影像的投放渠道,不同渠道有不同的质量控制要求,避免会出现RGB过曝等,即熟悉色彩空间的转换。
DIT:数字影像工程师
拍摄流程
试片(Preproduction)-> 前期拍摄制作(Production) -> 后期剪辑(Eiditing) -> 视觉效果(视效VFX) -> 调色(Grading) -> 完成片(Finishing) -> 母带制作(Mastering)
补充:
视频格式
1.RAW
从数字影像传感器中输出的最低处理程度的数据
优点:可以保存摄像机的原始数据;数据量和带宽的压力不算大
缺点:一般不能直接编辑,需要转码,后期流程长且麻烦
2.Quicktime ProRes
常见为ProRes 422(HQ)或者ProRes 444
优点:简化后期流程,不需要回套,可以直接剪辑
注意点:考虑是否需要使用Log模式
在需要迅速上传或是发布的情况下,直接使用Rec.709的格式进行录制。
如果后期部分需要更多细节和调色,可以使用Log模式。
3.MXF
SMPTE(美国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学会)组织定义的一种专业音视频媒体文件格式
4.H.264
优点:高压缩比,适合跟拍记录和低预算的项目
缺点:色度采样有限,后期调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大量噪点
色度采样
主要是4:4:4 ,4:2:2 , 4:2:0三种色度采样
视频编码和传输时,会把RGB色彩空间转换成Y(亮度信号) Cb和Cr通道。
书中强调:对4:2:0的素材先变化为4:2:2或是4:4:4是浪费时间
因为将4:2:0提升到4:2:2或是4:4:4可以增强实时解码性能方便剪辑,但是不会提高图像质量。
压缩和位深(比特深度)
主要分为8bit、10bit、12bit三种位深。
10bit 大概是10亿色,其中RGB每一个通道的色阶都是2^10=1024,然后三种颜色的组合出来的最大色彩数量是1024×1024×1024=1 073 741 824色。
12bit 同理,每一个通道的色阶是2^12=4096 这样总发色数就是4096^3=68 719 476 736色。
将素材从8bit转换到10bit或是12bit同样不会提升素材的质量,但是强烈推荐将最终调色完成的文件输出为10bit或是12bit。
小结
今天更多是在看书的过程中对视频拍摄的格式和各类参数有了一个更为详细的了解,通过搜索引擎验证了以前自己的一些想法。
暂留问题:
1.为什么调色文件输出推荐使用10bit或是12bi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