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孩子在书院童子部的生活就要结束了,很庆幸能有这样的福报,能在书院的涵养中成长!
童蒙养正,圣功也。分享院长冯哲先生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童蒙养正,圣功也。
今天上午,书院童子部为28位小朋友举行毕业典礼。这让我想起一周前世界幼儿园园长大会主创人贺先生来访书院,谈及举办世界园长大会,30多国幼教专家与3500名园长云集北京。有当下中国各地很时尚的蒙台梭利,瑞吉欧,多元智能,华德福,日本七田真等众多各国幼教学派,却惟独没有中国幼教学派,致使大会成了各国幼教学派集体亮相的北京秀。身为大会主办者,贺先生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何为世界幼教贡献中国方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统以降,中国人的幼教是在家庭家族里完成的。
孩子是环境的产物,故有庶民之家与书香门弟之说。连王侯将相之家也更愿意以书香世家自许。描述一个大人的背景多用幼承庭训,家学渊源之类。可见奠定一个人成长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环境是家庭家族。
中国教育传统重孝道,重亲情,重家庭,重人伦。论语中对此有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说。
明代理学家陆浮楟曾对人的成长阶段分成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四个阶段。强调在幼儿与童蒙阶段重在养,涵养本有的善性与养成好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初一错,错十五等”也有此意。
中医讲固本培元,看来,幼儿与童蒙阶段是一生中扎根打基础的重要阶段。
如何来养呢?从书院童子部师生每日生活来看,早起,习劳,读经,歌诗,习礼,演乐,感思与惜福。形成了师生如母子,书院如家庭的氛围与场域。倒是与传统中国家庭幼教相似。
易经中有一蒙卦,主卦是坎卦,卦象是水,客卦是艮卦,卦象是山。上山下水,讲的是山下出泉,自然蕴育而出。引喻是孩子成长的养是重点,保有其本真善性与优雅性情,并培养其好习惯以影响行塑其未来。这值得我们幼教研究与借鉴。
时代变迁,今天的中国,有超过一亿的儿童,一度据说留守儿童达6000万。受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与西方文化影响,对儿童教育从观念到做法变化可谓大矣。除留守儿童外,还有隔代教育的问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孩子父母之间的教育差异与博弈,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上下无怨难矣,家庭因孩子教育想达致和谐难矣。四书大学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对生活在当下普遍焦虑的城乡年轻父母来说,犹如隔世绝响。
中国目前是世界幼教规模最大国。幼教工作先是妇联主管,后渐转教育部。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入园难的问题仍存在。幼教人员从幼师中师毕业已算专业,相比日韩欧美,本科教育是起点,不少还是硕士,北欧不少国家甚至还有博士毕业以事幼教工作,像芬兰,瑞典。不仅幼教老师学历水平高,政府经费保障也充足。相比之,这让中国幼教显得自信不足,以至热情努力引进各种国际幼教学派,而在自已的主体性方面就显得弱了。
如何立足文化自信与教育传统,在继承中国传统家庭式幼教成功做法,又能契合当下国情,开创具有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幼教模式,走出既有中国文化内涵又能走出去国际化的中国幼教道路。幼儿转眼是少年,少年强,则国强。这是当下中国一个重要且迫切的问题。
为世界幼教贡献中国方案。这应是新时代我国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圣功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