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31 星期三
凌晨四点多,居然睡不着了,很随意的拿起枕边书---《 当我遇见一个人》,把最后几页终于看完,用时20天,看着书上用笔划过的痕迹,收获颇多,感触良多。

本书是两个非常同频的微友推荐阅读,所以把原来的读书计划做了改变,在阅读的过程中似春风化雨,化解心头一直以来的众多疑惑,自己成长过程中以及在育儿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扰。
爱,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是不可回避的字眼,来自家庭父母的爱,来自社交朋友的爱,来自婚恋恋人的爱……,有的人,在每一种爱的关系里,如鱼得水,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内心孤寂的爱。
幼童时期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得到过来自妈妈全然的关注和爱,内心有安全感和不匮乏感,她的一生内心都是丰盛的,而如果一个人从未接收到来自妈妈爱的链接,这个人可能一生都在寻找那份失落的爱和信任,也就是书中说的:所有人的心魔都是儿时种下的。

我记得刚上班时,面对单位的同事,刚接触时总是记不住同事的脸部细节,没有什么特点停留在头脑中,总是刚刚见过,转过身就又忘记了,当时同事还开玩笑的说:你不适合做业务,做业务需要有一种技能就是见过这个人就把他的名字长相立刻在大脑成像。那时也默认了这种说法,觉得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可是今天当我看到“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个说法时,被我深深的认同,是因为他们曾经很少得到妈妈深情的注视,即使看到妈妈,也常常是空洞无物的眼神。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爸爸在外地工作,在那个物质还有些匮乏的年代,为了生计,妈妈很少能关注到我们,每天早出晚归,一个人又做事又带孩子,没有人能够帮到她,可能对于她来讲,她的内心也很疲乏,物质上对我们满足了,就考虑不到内心去怎么呵护,我们也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自己的路自己选择,然而,过早的承担自己的人生时,一方面是我们的过早独立与成熟,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经常内心无力感和不断寻找渴望的内心依靠!
这些年,总是反复的一个梦境出现,就是睡梦中突然的向下坠落,下面是不见底的深渊,在担心、害怕、紧张的发不出声时,忽悠一下,被吓醒。每次出现都会以为是身体虚弱或精神紧张造成的,而通过读书现在可以比较好的理解梦的含义,这种梦境描述的是,失去抱持的感受,抱持让婴儿感觉自己会被抱住,而不是跌落、抛弃,是对爱的渴求。
一个孩子,如果在幼童时期能够得到来自母亲的关注和爱,对他的一生都会有重要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无论哪种关系,都应该有界限,即使是家人。界限让我们划清责任,也更懂得为自己负责。天下事分为三件事:你的事,我的事,大家的事。你的事需要你自己负责,我的事需要我自己负责,大家的事需需要我们大家的负责。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轨迹,只处理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而不强求自己做能力之外的事,这也是自己的心得。
我身边也不乏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一直以来都在努力的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很能行,在坚硬的外壳下,有一颗孤寂落寞的心,究其根源,是来自亲子关系,有很多心理脆弱内心焦虑的家长会将自己无力做到的事情向儿女哭诉,孩子在没有能力承担这种结果的时候,除了内心的无力感,就是深深的自责,自责不能为父母分担,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努力,但内心又不堪其苦,幸福感无从而言。没有界限,也是缺乏爱的能力。
现在想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该负的责任和人生,学会划清界限,即使是父母,也要学会说“不”,因为你只代表你自己,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照顾好自己,有余力而助人。
社会在进步,人们对于爱的渴求有了新的要求,在育子的过程中要求做父母也要做智慧的家长,而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阶段。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爱孩子,在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也是父母在不断的提升的过程。
一直非常提倡放养,所谓的放养并不是没有规矩,给她爱、心灵的自由和成长的自由,不做指责控制的父母。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孩儿”,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那个“小孩儿”会经常的跳出来配合你或左右你,要么觉察自己,让自己增长智慧,要么就是闭口不言,不带评判和控制。
无论身为父母还是为人儿女,做到心中有爱,关注、认同、划清界限,体验亲密的母子关系!
愿我们的人生多一些遇见,遇见自己,遇见他人,在每一种关系中,总要学会些什么,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