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一代人是成长于世界信息化下强烈文化冲击的一代。借助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路文化纷纷登台亮相。有借助韩剧风靡大江南北的韩流文化,来自欧美追逐自由与叛逆的摇滚文化,诞生于樱花之国的日本ACG文化……
在九零后一代中,从童年就开始接触的日本ACG文化影响最盛,这些游戏动漫中所塑造的热血、友谊、拼搏的世界观迅速地吸引了荧幕前一大批无处安放青春热情的少年,同时,这些作品中所流露的日式唯美的物哀情结,也使得大批少女为之倾倒。通过ACG闯开大门后,从着装到饮食,从习俗到文艺,日本主流文化也随之成为九零后一代中的一种风潮。
但是,这些凝结在流行元素之上的日本文化信息终究还是浅显,仅能支撑我们去欣赏、理解一些空泛的通俗作品。当去深究许多作品中蕴藏的更深的人文信息时,文化差异的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阻拦了我们的探究和思考。这就使得许多人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停留在了较低的水准中,进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盲从。这是件比较危险的事,正如蒙田在随笔里所说: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认为,听任青年舒心所欲变换服饰、举止、舞蹈、运动和唱歌的形式;一会儿按这个标准,一会儿按照另一个标准,摇摆不定评论事物,追逐时尚,对推行者顶礼膜拜,这对城邦造成的危害比瘟疫还大。
身处历史的洪流之中,我们个人无力评判一个民族文化的优缺。但我们应力争明了其独到之处以及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所以,深入了解日本文化有相当的必要。
从历史上看,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我国的学习者,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共同点是必然的,这也是日本文化在中国能快速获得大量拥趸的潜在因素之一。
我姑且认为,日本文化的风靡与其以下几个特性不无相关:
- 多元化的人物性格;
- 严于律己的礼节;
- 精神引领胜利的反物质主义;
- 普适且独特的美学观念;
在此,来分别探讨下各点背后的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从中国继承了“忠”与“孝”的道德标准,但并未沿袭中国以“仁”为最高标准的道德体系。在日本文化中,各种行为本身都是善的,他们不需要再以“仁”来加以约束。这导致了他们多层次分散状态道德体系的形成,在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中,这一特点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角色性格的立体化与特征的多样化。典型的如日本神话中的三位主神之一素盏鸣尊,其个性多变难测:开始像孩童般哭闹要见母亲,到高天原时却显露出凶暴的一面,而流落出云时又展露英雄气息。这与我们往日接触的美好到单调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日本故事中时不时会“黑化”的英雄的确要更接近人性一些。
我国虽一直有誉为“礼仪之邦”,但在近现代历史中还是日本人那近乎苛刻的礼貌举止更加备受赞誉。在渡边淳一的小说《情人》中,女主修子对着电话再三毕恭毕敬鞠躬的画面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除却严格的家庭教育,日本人这种极端的礼貌本质上似乎来源于其“各安其份,各得其所”的等级观念。这里面多少有点“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这些已根深蒂固的观念时刻督促着日本人严守自己的界线,遇事力争自己解决,同时也极少插手别人事务。他们极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即使很普通的帮忙也被视为恩惠,更有甚者会详细记录,以便来日报答。若说日本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点都不夸张。
日本人对精神修炼的重视令人咋舌,他们坚信人可以通过特殊的修炼,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从而突破肉体乃至一切外物的限制。只要拥有强大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就可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像许多动漫作品中的经典套路那样:主角在奄奄一息之际往往或受亲友鼓舞,或回忆往事,然后完成惊天逆转。可以说,此类夹杂着武士刀精神的反物质主义情怀是一种狂热的奇迹崇拜,它忽略了成功道路上的崎岖和坎坷,凝结成一系列倍受青少年欢迎的“热血”、“燃”等流行元素。其强烈的正反馈是吸引人的关键。
大和民族无疑是个爱美的民族,其对美学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深深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无论是文学、绘画、音乐还是衣饰、园艺、建筑都体现出大和民族普适且独特的审美。日本文化中的主要美学观念,是围绕其独有的侘寂、幽玄与物哀的感情展开的一种忧伤而精致的美学。他们善于在许多细巧残破之处探寻这种优美娴静的美,将自己心中的感情很自然地寄托到周遭的环境之中。这种独特的美学很显眼,也很容易捕捉,所以我们轻易就能从一堆艺术品中区分出来自日本的作品。这种忧郁的美极易波动到青春期少年们的心弦,而那份精致对于许多成功人士来说,同样有着不可抗的吸引力。
参考书目
菊与刀(美)【露丝·本尼迪克特】(1946)
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中) 【蒋百里】 (1937)
日本论 (中) 【戴季陶】 (1928)
P.S.
以上终究只是自己阅读归纳的一些简单想法,对于整个日本文化的了解还过于浅显,若贻笑大方,还望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