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文学之二

作者: 朝去朝来 | 来源:发表于2018-05-24 20:23 被阅读0次

    《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发源地主要为黄淮平原,诗经《国风》主要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形成的文学,我个人理解应该是春秋-西周时期的大众文学也可称劳动人民的文学,展现形式以歌唱为主。

    跟随大师的步伐,近期欣赏了《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感伤亡国的诗。这首诗没有任何叙事的成分,却能体现出很强的画面感,在空旷的平原上空,一片云在流动,有一个人的身影在晃动,这个人的心情非常复杂,说不上感伤,更不是兴奋,难以名状,经过那一片茂盛的高粱田、玉米田,高粱、玉米正在发芽,结穗、成熟。时间在变,高粱、玉米从发芽、结穗到成熟,时间也从夏天转变到秋天了。一个人行动迟缓,步履蹒跚地经过这片茂密的高粱田,心中的感受是孤独、凄苦、失落、还是别的情绪,不好用语言表达,他也不想表达。只能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但是悠悠苍天,知我的人在哪里呢!

    其实这是一种忧思,也许历代文人都有这种思绪吧,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屈原忧国忧民又不被君主理解,被逼出走,于是有《离骚》、《九歌》等寄托理想的千古名篇,发出真情的感叹,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唐代两大诗人都有忧思的情节,李白半世流离怀才不遇,还被贬流放,身陷囹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也是浪漫外表下的怅然若失;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作无一不流露对现实的深深忧虑。苏东坡以个性豪放著称,其实,他也是一心追求政治前途却怀才不遇,总是不被提拔,看似喝酒吃肉,游山玩水,其实内心的忧思仍然不能丢弃,那些豪迈大作就在觥筹交错中诞生,但其中滋味也许鲜为人知;还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也是深深的忧思。此为阳春白雪,和者必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所以不被理解。

    但我对《黍离》这首诗的感情宁愿理解为一种怀旧和追忆。就像农村长大的我们对家乡有一种浓浓的乡情,对天真烂漫的童年有无限的回忆,小时候伙伴们在玉米地地理追逐,在堆满麦垛的空地上做迷藏,在高粱地里拍照,捡起梧桐叶当小喇叭...........,这些都是儿时最美的回忆。在匆匆的岁月之旅中,我们已经长大,离开了可爱的家乡,奔走在不同的城市,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大家再次相聚已经不是当年的记忆,尽管高粱田、玉米田依旧在,但是当年的童真已经荡然无存,多了几分客气与生疏,只有感慨: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日日匆匆奔走在红尘之中,不曾留心岁月的流走,不曾在意生命的变化。不经意间,人生即将步入不惑之年,逝去的青春将不复来。小时候,看三十岁,都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年龄;而今居然觉得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在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同时,还要珍惜岁月和友情“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聆听文学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ce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