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乐
放下执着就会安乐。但什么是执着?怎样算放下?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
什么是快乐?痛苦消失就是快乐。
口渴的时候,喝上水就会感到快乐;肚子饿了吃东西就会快乐;上了一天班疲惫不堪,回家的地铁上意外地坐到一个座位,你会快乐;闷热的夏夜里一丝凉风、烈日下路旁的一片树荫,会令你快...... 这些快乐我们大多数人都感受过吧。所谓知足常乐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著和对周遭事物的执著。
其实,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耗费一生精力企图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注意观察你的各种情绪,能够帮你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这能帮我们培养菩提心。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三、自律
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长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精神品质。修行有两个方面,一是替其他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不忍心看见另一个生命痛苦,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进而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们本具的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从长远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须做到自律。
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所谓的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无益的想象中。负面情绪的存在就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是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建设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自律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考虑他人的感受。
我们的目的是:不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