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1918—1930)
默片时期法国曾经出现了一批不同于好莱坞经典叙事片的电影流派与电影运动,其中一些如抽象电影、达达电影为什么没有法国抽象电影达达电影一说呢,因为这些电影等并不完全局限在法国,但是,相对于美国影片制作模式来讲,法国还有两个相当具有地域特色的电影运动,第一个就是印象主义运动,虽然属于先锋与前卫的风格,但仍然主要生存在电影工业体系之中。大多数印象派导演一开始都是为法国大制片厂拍片,其中有些先锋影片也确实让制片厂赚到了钱。直到20年代中期,大部分人才成立自己的公司独立制片,但仍然依靠大制片厂租借设备器材,并通过大发行商来发行影片,所以算是依然维持在主流商业电影制作体系中。第二个是超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却是主要存在于商业电影制作体系之外,同其他艺术领域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一样,主要依靠私人赞助来获得拍片资金。在这里令人惊讶的是,20年代的法国能够让截然不同的电影运动,同时存在于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环境之中。
这一宽松的环境也是法国一直能够在艺术之巅的原因
默片时期法国曾经出现了一批不同于好莱坞经典叙事片的电影流派与电影运动,抽象电影,达达电影,
第一个就是印象主义运动,虽然属于先锋与前卫的风格,但仍然主要生存在电影工业体系之中。
印象派电影来源于印象派绘画 寻根究底 从印象派绘画中找到印象派的风格
印象派绘画
印象派来源于
法国巴比松画派1830至1880年间,在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镇的法国风景画家,
巴比松派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转向写实与现代主义的一个起点。巴比松为法国巴黎枫丹白露森林进口处,风景优美,很多画家常聚集在这里作画。荷兰风景画的精致写实的画风,以及英国风景画照景写生,以及色彩鲜明、笔触流畅的创作手法对于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巴比松画派画家摒弃了荷兰风景画中的摹仿画风,在对风景写实的基础上,融合了画家自身对于景物的感悟,更加注重塑造一种意境,使得画作更加有灵魂,这与我们的国画强调意境倒有几分相似。
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是泰奥多尔.卢梭,他的代表作《橡树》和《有船夫的风景》都是相当有名的。
卢梭《橡树》
卢梭《有船夫的风景》
四.法国印象派
印象派是法国绘画史上具有强大冲击力的一大流派,对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的核心代表人物是莫奈等人。他们在巴比松画派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更加侧重光线和色彩带来的效果,侧重于捕捉瞬间移动的光影,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影像绘制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并不注重刻画细节。同时印象派将现实生活中的新变化带入了绘画主题中,可以说巴比松画派与印象派有着直系血缘关系。
1872莫奈《日出印象》
当时因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这幅画面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由于画家要在很短的瞬间,将早晨的美景在光线还没有变化前,就要完成作品,因此画面不可能描绘的很仔细。当学院派的画家们看到这幅作品时,认为很粗糙,过于随便,就用讥讽的语言嘲笑“巴比松”的画家,意思是说: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绘画的画家,《日出·印象》完全就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其他人也附和着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巴比松派”反而慢慢被人淡忘。
莫奈《睡莲》
记录同一个场景在不同光影下的变化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
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这些画家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发现,光线对色彩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同样的景物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色调,
再来看看印象派之前人们是怎么画画的 很写实 在乎画画的规矩 完整的表现整体 力求还原
印象派电影
印象派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于美国电影的刺激而起的,电影诞生初期,法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据80%的比重,然而,到了1918年,美国电影却取代了法国电影的地位,甚至吞没了法国的本土市场。当时新任法国《电影》杂志主编的青年作家路易·德吕克把“让法国电影成为法国的电影,成为真正的电影”口号赫然印在《电影》杂志的封面上。
出现一批想复习法国电影的导演们
这批导演与他们的前辈非常不同。上一代的人认为电影是谋求商业利益的工艺品,而这一代年轻导演却更加富有理论且雄心勃勃,他们写文章宣称电影与诗歌、绘画、音乐一样,同样是一门艺术。
虽然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在1911年发表的一篇论著名称,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
但形成共识就是在这个时期
他们认为电影就是电影,无需借助于文学或戏剧。此外,美国电影的朝气蓬勃的活力也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他们还认为,电影首先应当是一个让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场所,冈斯、德吕克、杜拉克(也是超现实主义)、莱皮埃、爱浦斯坦和这个运动其他成员一道,纷纷将这种美学观念运用到他们自己的影片实践与制作之中。
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路易·德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企图走纯艺术道路 没有受众
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路易·德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由于德吕克及其周围的一些人物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后来都同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认为是先锋派电影的前奏,也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电影,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特点:
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创造氛围,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频繁使用淡入和淡出、通过人物表情特写与风景叠加来渲染情感基调、加速或减速剪辑(即改变画面的时长来改变情节节奏),都是印象主义最喜欢的表现手法。
这也是被叫做印象派的原因
如何用镜头语言表达转瞬即逝的情感印象?印象派的艺术家们在摄影和剪辑上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与实验,如多重视域、单格镜头、三幅相联银幕电影等,这些探索为后来的电影人提供了极宝贵的经验。
作品。以《车轮》为例 看印象主义电影的特点
这是史诗片巨匠冈斯的早期作品,原版长达九个小时。影片讲述一个类似现在电视肥皂剧的故事:铁路工程师从一次车祸中救回一个女孩,把她当作女儿来领养。不料他自己和儿子都对女孩产生好感。为了不让儿子占有她,遂把女孩嫁给了一个富人。但儿子和养女之间有着压制不住的爱情。儿子跟她丈夫发生争执,不幸死亡。老人把儿子的死归咎于养女,不愿再见到她。后来他眼睛瞎了,养女偷偷回来照料他,直至为他送终。
片名指命运的轮回、欲望的轮回,由车轮形象来暗示
一般认为,变速剪辑为法国印象主义首创。首次出现,是在1923年的法国影片《车轮》(La Roue)中。电影的片头,导演阿贝尔·冈斯利用快速剪辑描绘了一场火车出轨的灾难。
在好莱坞电影里,心理因素也是至高无上的戏剧原则,但是,“印象主义”这个流派之所以得名,更是由于它努力在叙事形式中呈现角色内心深处的意识,因此他们着眼的不是人物外在行为的纪录,而是内心深处的活动。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影片制作中,印象派电影处理时空与主观性的手法是空前的,
1印象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导演致力于表现每一个人物情感发展的线索和细节。显然为电影叙事提供了一种心理学的视点。冈斯的《车轮》(1922),基本上依靠四个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
2 导演们在影片中实验各种各样新的摄影与剪辑技巧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在《车轮》中,诺玛的脸被叠印在车头的烟雾之上,表现出这位爱上她的司机所产生的幻觉
3 为了加强画面的主观性,印象派电影通过摄影和剪辑来呈现剧中人物的知觉经验,即人物的视觉“印象”。这些影片大量采用主观视点剪辑方法,先是一个剧中人物注视某个东西的镜头,然后就是从这个人物所在的距离和角度拍摄这个东西的镜头。当印象派影片中一个人物喝醉或昏迷,导演常用变形失真的镜头或摄影机迂回运动的镜头来表现
4运用剪辑的节奏来表现人物对某一印象的感受,对于暴力冲突或情绪激烈的场景,就加快剪辑速度,镜头长度越来越短,逐渐创造出具有爆炸力的高潮,镜头有时甚至短到只有几格的长度。在《车轮》中,火车碰撞那场戏就采用了快速剪辑来处理,镜头长度由13格递减至2格,此外,剧中人物从悬崖上跌下去前,表现他思想的画面是由许多模糊变焦的单个镜头剪接在一起(此为快速剪辑的最早记录)。
印象主义电影形式开创了电影技术的新领域,冈斯在这方面堪称最大胆的先锋人物。在他的史诗影片《拿破仑》(1927)中,他尝试了新镜头(甚至275毫米的镜头)、复格画面,以及宽幅画面。在印象主义影片的拍摄技术开发中,影响最深远的是镜头运动的创新手法。如果要想让摄影机表现一个人的视线,它就应当与人的动作一样方便,因此,印象派将他们的摄影机架在汽车、轨道车或火车头上。为了让冈斯拍摄《拿破仑》,摄影机制造商德伯雷还改造了一个可以用手拿的摄影机,让摄影师可以穿上溜冰鞋带着它拍。在莱皮埃的《金钱》(1928)中,他让摄影机滑过巨大的房间,甚至高吊在巴黎证券交易所的屋顶上往下拍人群,就是为了尝试表现这群发狂的股票投机者们的神态
画面扩展成三块银幕,展现出壮观的军营场面。拿破仑的到来和鼓动使得士兵重振旗鼓。影片的高潮:三个银幕的画面时而各自为战,时而合为一体,最后军队进入意大利时,银幕分别显现蓝、白、红三种颜色。此乃影史奇观
耗费几十万米胶片和四年时间拍摄,222分钟
1927可惜《拿破仑》上映不久,随着美国影片《爵士歌王》的出现,有声片宣告了无声片的灭亡。冈斯一时无力筹款为《拿破仑》配上声音,因为如此结构复杂的影片,如此雄伟的场面和精细而多变的画面剪接,要求与之相称的音响,否则只会破坏整体艺术效果。直到1935年,他才把影片配上他称之为“全方位音响”的立体声。
没落
这些形式、风格及技术上的创新,让法国电影工业有信心赢得被好莱坞影片占领的市场。20年代,印象派电影艺术家们确实是组建了他们自己的小型电影公司或工作室,独立制作影片再交由百代或高蒙公司发行,有些印象派影片当时颇受法国观众欢迎。但是,到了1929年外国观众仍不接受印象派电影,因为它的实验风格是属于精英文化,而并不是针对一般大众。尤其是随着制片费用越来越昂贵,有些印象派导演却越来越奢侈(尤其是冈斯与莱皮埃),到最后,他们不是歇业就是被大公司吞并。当时的两部巨片《拿破仑》与《金钱》惨遭失败,这大概是最后两部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当有声片来临之后,法国电影工业制片预算吃紧,再也不敢冒险花钱去拍摄这类实验电影了。
总结
尽管如今留存的印象派电影数量寥寥,但它们的影响却十分深远,如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从阿贝尔.冈斯的电影中找到理论雏形。二十年代后期,印象派的衰落一部分原因是更加激进的实验电影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超现实主义《一条安达鲁狗》的横空出世,到达达主义、抽象电影、动画等实验短片,逐渐主流化和陈腐化的印象派电影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同时期的美国电影与德国电影都表现出制作工业与叙事结构的严谨性,也更能迎合当时观众的观影口味,在这种情况下,印象派的影片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时代抛弃了。然而,印象派对摄影和剪辑的探索,以及对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始终具有着一定的启蒙意义。
作为一个独特的电影运动,印象主义可以说到1929年就终止了,但是,印象主义风格形式的影响却持续下来,例如心理叙述、主观镜头和剪辑模式等。这种延续可以从希区柯克和玛亚〃德伦的作品中发现,还可以从好莱坞的“蒙太奇片段”,以及某些特定的美国类型片和风格片(恐怖片、黑色电影)中找到这种影响。
接班人 希区柯克 《鸟》 《惊魂记》
超现实主义
弗罗伊德以梦的解释开创了精神分析的新时代,受其影响,在1922年前后,在达达派艺术内部,产生了超现实主义,对整个欧美影响巨大的现代画派。超现实主义画家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因此,力图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等特点。
超现实主义绘画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是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
。他的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
这些作品不仅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诱发人们的幻觉,且以非凡的力量,吸引着观赏者的视觉焦点,更是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达利的画常搜集梦幻中的表现题材,有些画题直接点题为“梦”。但他的”梦”与其他超现实主义画家画上所展现的“梦”的区别在于,达利创造了一种真实感,还寄寓某些他所特别偏爱的内涵。读他的画,人们既看懂所有细节,从整体上,又感到荒谬可怖,违反逻辑,怪诞而神秘。这种“潜意识”的景物,其实都是画家主观地“构思”出来的,根本不是什么潜意识或下意识的感情表达。
值得一提的时在超现实主义中从一开始超现实主义就与电影结合,1920年左右 基本和电影在同一时期出现,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已经渐渐的追赶其他的艺术形式
超现实主义电影
定义
超现实主义并非不承认“现实”。“超现实主义,是一种信仰——有关这个世界的更高层次的‘现实’,是隐藏在无处不在的梦幻中的,它会随着散漫的思想自由辐射。这种‘现实’往往被人们无视。”这是超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安德烈·布雷顿的论断。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造成社会、艺术和思想不断动荡的最主要诱因有两个。
其一,是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和梦境的理论,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如果意识是受到人类的控制的,那么是不是只有超出我们掌控的‘潜意识’才能如实地反应‘真实的情感’?这种对‘潜意识’力量的追求,将艺术引向了当时所有先锋艺术中最为极端的一种表达。
第二个诱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和科技高度发达之后的第一次‘现代战争’,其血腥程度为人类历史所未见。这彻底摧毁了一部分艺术家对城市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在内的一系列传统思想的信任。他们开始怀疑,‘真实’不可能隐藏在这些“导致了血腥屠杀”的理论之中。而要想表达‘真实’,第一步,就是推翻这些“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 他们没有放弃“讲故事”的初衷,无论故事的主体是什么。而对于超现实主义影人来说,逻辑和叙事都是“累赘”,必须彻底扬弃
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存在的意义,既不是讲述,也不是传情——而是通过暴力、性和恐惧等等戏码,刺激观众的眼球,进而释放观众“潜意识”里受到压抑的感受。
这样无叙事的特点是不是最近有有一部大片也有
发展
通常认为,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秒懂百科
但更受到重视的则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后者则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
作品
在布努艾尔与达利两人合作的《一条安达鲁狗》(1928)影片中,主人公拖着两架钢琴横过大厅,放在钢琴架上的则是死驴的尸体。。布努艾尔就曾经宣称《一条安达鲁狗》,是“对谋杀的一次热情呼唤”。 超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并不墨守成规,它的场面调度常常受到超现实主义绘画流派的影响。例如,《一条安达鲁狗》中,手上爬着蚂蚁就是从达利画中得来的灵感;
影片“首映”时的观众基本都是超现实主义圈子内响当当的人物,例如布雷顿和毕加索。让布努埃尔喜出望外的是,这些“大腕级”观众对影片赞不绝口。但达利却对此表示失望。
讽刺的是 由于超现实主义的主要抨击对象是所谓的“市民阶层”或“中产阶级”,所以当法国观众也对这部影片青睐有加时,布努埃尔大失所望。
可以想见,超现实主义电影和商业几乎是完全割裂的,再加上30年代后超现实主义“圈内”的政治争论,“运动”基本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但是包括布努埃尔在内的影人依旧致力于创作同类电影。
几十年来,超现实主义依然顽强生存着。虽然讲不讲故事的分野已不再清晰,他们的口号依然是“超越理性和道德的边界”
西方的电影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作品中隐现·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尔·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电影研究家倾向于把对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因此,象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眩晕》 f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变态者》(1962)和《群鸟》 f1963),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
总结
然而,尽管先锋电影在当初是与垂直整合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体系完备的好莱坞截然不同的实验性电影,而今,其中先锋激进之处却可能已经成为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一部分,甚至被全世界电影人所共享。也许这就是实验的作用,成功者投入量产,失败者则吸取教训然后抛给过去,而新的实验新的探究依然如火如荼。所以,我们才始终需要实验电影,始终需要主流之外的声音,始终需要汇入新鲜的血液。
哪个时期对电影语言的探索似乎已经穷尽了 ,但是我们今天依旧能发觉新的世界,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巨人的肩膀可以站
没有先锋与激进,又怎么能够定义体制与主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