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天人感应、物我交感的实践

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天人感应、物我交感的实践

作者: 太阳的梦想 | 来源:发表于2023-09-17 06:44 被阅读0次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天和人的关系实现了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自己生命的一种体认和把握。人与天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共同维护着宇宙的平衡和秩序,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认识。

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微小存在,与天地万物都有着彼此维系。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也是宇宙最精妙、最具有智慧和创造力的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一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六千多年前伏羲氏时代。《系辞下传》:“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的每一卦体都由三个线段组成,每个线段有一个象征意义:上象征天,下象征地,中间象征人,称之为“天地人三才”,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说法,儒、道、释诸家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则各有阐述。

儒家对天人合一哲学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孔子作《春秋》,上揆天之道,下质诸人性。“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世界是“人与天地参”,参,即叁,表示天、地、人以及三者的有机统一和谐发展。《论语·阳货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就是创造了人和万物的自然界,是四时运行、万物生长的自然界。《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莫知其所以成,夫是之谓天”,天之道是“始万物”,地之道是“生万物”,人之道是“成万物”,三者不可分割,生成与实现是统一的,这就是天人合一。

孟子:“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天的根本属性,思诚即求诚(认识诚),合乎诚的境界是人之道,诚是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向。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诚为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修诚以达天人合一境界。

汉王充《论衡》提出了天人感应、物我交感的思想。汉董仲舒:“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第一次明确天与人合而为一。宋张载:“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和万物是天地所生,人只是天地中一物,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正式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

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宋儒程朱学派,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发展了天人合一哲学,“天只以生为道”,天理即生,生是宇宙的本体,在生生不息的天道中,阴阳二气化生,产生天地万物和人。“人与天地一物也”,故“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朱熹把宇宙本体解释为生,即生命精神和生长之道:“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已发而其用不穷。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天地之心使万物生长化育,赋予每一件事物以生的本质,从而生生不息。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生,生就是仁,是天地之心,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明代王阳明认为,天地万物与人原为一体,“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清初王夫之发展张载的思想,强调“天地之气日新”,万事“一物两体”,“以合为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天地人一体,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夫易,天地之合用也。天成乎天,地成乎地,不相易也。天之所以天,地之所以地,人之所以人,不相离也”。

道家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天道和谐统一,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万物生命力,追求平和宁静,超脱世俗境界。老子《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对天地万物的尊重和与之和谐相处的态度。天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即天人相合相应。

天人合一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天道的和谐统一,追求内心平和宁静,超脱世俗境界。人道是天道的一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超脱世俗,放下世俗欲望和烦恼,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遵循天人合一原则,人们可以更好地融入自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个人的成长进步,并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把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内心修炼,遵循自然规律,培养谦逊、仁爱、公正的良好道德品质,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内心平和宁静,个人成长进步。

佛教的天人合一是指内外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只有当我们与自然界和周围的人建立起平等、和谐、互惠的关系时,才能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保持清明、平静和关注,并持续修行正念,努力将我们的思想、言行和行为带入这个有序的能量场中。

天人合一与佛家《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个道理。天,为天道。天道是一种规律,不受任何人或者事物的影响,默默地按照自己的规则运行着。天道的运行,就是膨胀,膨胀到极点,收缩。佛教将天道的运行规则引入佛经,即成、住、坏、空四个天道运行阶段。成住坏空中,人只能在住这个阶段存在,这是规则,是规律,是公理。

在实践中,天人合一体现为修身、养性、虚无等多种形式。通过修身,消除心中杂念,达到身心和谐,与天地万物沟通,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自身的成长与进步。保持恬淡虚无,保持平和心态,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放下欲望与功利心,摆脱物欲的束缚。

静心安神,保持平静安详,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更好地与自然沟通,达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实践天人合一,为个人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平衡的方式,让人们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天与人是宇宙万物矛盾运动的代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但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了加于人身上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相关文章

  • 2020-03-14

    所以吧,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无我。

  • 羊太岁语录155(半夜吃梨)

    半夜吃梨是一种境界,大境界。无羁无绊,驾轻就熟。天人合一,半夜吃梨。

  • 忘我

    作者<奢梦> 1 曾经被人家问过,“天人合一”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笑了笑,回答说:“你知道什么叫做天人合一吗?” ...

  • “心流”的感觉

    专注的做一件事情,就会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不知时间匆匆飞逝,还以为只是一瞬间,这种境界就是所谓的“心流”...

  • 《天主令》感应

    《天主令》 嘘嘘嘘987654321 (*感应:松静空,天人合一) 燃燃燃123456789 (*感应:心力所致,...

  • 哲学笔记24

    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人的思想如果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便是哲人向往和追求的终极情怀。然而,现实从未达到...

  • 连合数字/这十个风水原则,人人能懂,特别有用!

    一、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进入风水学说中,形成受荫说,即《青囊奥语》中说的“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 读《易》8⃣️→天人合一

    与多位玄学大师交谈,都会提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人追求自然的重要理念!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他是...

  • 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 呼吸是天人合一。 专注是天人合一。 心流是天人合一。 活在当下,头脑无杂念是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 中都草原

    天人合一的境界,图片就不给大家看了,看看景色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天人感应、物我交感的实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ji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