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轼—只恐夜深花睡去

苏轼—只恐夜深花睡去

作者: 幸运的喵姐姐 | 来源:发表于2022-06-24 05:59 被阅读0次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相关文章

  • 苏轼—只恐夜深花睡去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3b9...

  • 贴梗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

  • 只恐夜深花睡去

    文|叫我高高 屋檐下的石阶,被雨淋得颜色更深了。有花蕊,被风吹落,像一盏金杯,跌落凡间,歪歪倒倒地攲斜着。 走近一...

  • 只恐夜深花睡去

  • 只恐夜深花睡去

    还记得早些年时读东坡,曾极惊艳于一首描绘海棠的小诗,而末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那时便仿佛看到一副...

  • 只恐夜深花睡去

    初见海棠是几年前的秋天,初到杭州。 楼前一棵不起眼的树竟在飒飒的秋风里开出了几簇类似梨花状的花朵,花朵是那种让人心...

  • 只恐夜深花睡去

  • 只恐夜深花睡去

    只恐夜深花睡去 我想到“认可”这两字,除了大宗教家可以看开“认可”,没有人不需要被认可。有的人活着就得到了该有的...

  • 只恐夜深花睡去

    铜境前,如花的容颜就这样轻轻凋落。那年海棠花开,暗香盈袖,她还在他身边,她只是想守护她简单的幸福。可她错了,美丽的...

  • 只恐夜深花睡去

    花开又花落,去留总无意。我还记得那一年,木棉花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花开的有声,叶落的无情。脚步匆匆,空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只恐夜深花睡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kv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