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突破原生家庭的轮回——沟通模式和自尊的建立

突破原生家庭的轮回——沟通模式和自尊的建立

作者: 灵魂有趣的总舵主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00:06 被阅读217次

    (2018年12月19日,careerDNA生涯与人生设计者社群在线分享逐字稿)

    大家好,我是赵素芳,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都叫我的江湖诨名总舵主,很高兴今天和大家来探讨关于原生家庭一些话题。

    今天分享的主群在我们careerDNA团队组织的生涯规划与人生设计社群,也同步分享在我们君说乎的六个群里,还有北京廖凯老师的终身学习社群,所以同步听到的人数总计将近达到2000多人,这其中很多朋友是和我一起学习过,共事过的,交往过的老友,大家也亲眼见证了我这几年的一些成长和发展。

    所以今天的分享,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而不是什么微课,因为我会把我这几年自己在学习心理学,践行心理学在生活中的一些觉察和感悟,尤其是在原生家庭,人与人之间关系,沟通方式的探索,亲身经历的事儿,听过的课,看过的书,吸收到的养分,整理出一些,分享给到大家,希望也可以滋养到每个人的心灵。

    作为一名生涯咨询师,我认为个人的修炼,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我们能够活出一种自在的、平和的、有力量的幸福状态的时候,我们才可能给予每一个来向我们寻求帮助的人,真正的影响。这是自助助人的真谛。

    在我们跟随Brian博士学习生涯咨询的时候,博士有一句让我们记忆尤深的话,一个人爱自己的深度决定了他成功的高度。

    这个爱自己,是有一个英文单词的,叫做selfesteem,在我们基于心理学的生涯自我探索系统careerDNA的第六模块就是她:selfesteem,中文我们翻译成了自尊。之前大师兄戴志诚老师曾经分享过,关于自尊的一个专题,他说自尊就是:how do you feel about yourself,翻译过来就是,就是我自己看待我自己的态度,或者说爱自己的程度。

    自尊的建立,是和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分不开,也就是和原生家庭分不开。家庭关系之中,在被抚养的过程当中,家庭成员相互之间链接、沟通和互动的模式,都或多或少地给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也有的书里把它叫做自我价值感,这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心理学术语。

    著名的家庭治疗师、心理学家萨提亚女士在《与人联结》这本书里说,这种在家庭中人际沟通的模式其实是一种生存模式,我们靠他生存下来,成长起来。这些模式是潜移默化,甚至是潜意识,无意识的,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种和他人链接时,应对外部刺激时的自动化反应,他也会影响了我们的一些关系,包括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以及社交关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别看是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的人,其实相互之间并不了解,尤其是在我们的中国式家庭中,我们的父母一辈们在生活上和我们休憩相关,唇齿相依,但是在心灵上,却并不一定走得很近。尤其是沟通上面,你会发现,家里每个人其实都在用自己一套编码系统,试图传递自己的想法,又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一套编码系统来给予反馈,于是就出现彼此之间在链接和沟通上的错位。

    萨提亚女士在《与人联结》里说过一句特别经典的话:我没听懂你说的话,所以我自己编造一个意思出来去问你,并且我要求你对我所编造的意思——而非你真正说的,予以反馈。

    讲了那么多观点和理论,我来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来印证,我在很多场合都分享过。大约是在2年前,那个时候,我还并没有成为总舵主,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倒腾了一个智能硬件的创业项目,我负责做市场的推广和运营。那个时候,我每天都非常得忙,我拎着一个木盒子做成的demo到处跑很多的餐饮门店,公司小,也没有什么员工,从拜访,洽谈到设备安装和维护,都是我完成,家里跟仓库一样,摆满了各种电线,接头,钻头等各种施工用的零件和工具。

    关键是,我们还没赚到什么钱,融资也遇到困难,那也是我自己生涯比较困惑的一段时间,因为并不是我擅长的和感兴趣的领域,但是我基于对团队负责,基于同伴对我的信任,我也难以去拒绝别人对我的邀请和肯定,和我认为他们需要我,一直坚持了一年,尽管那一年最后,我们还是解散了。

    有一天早上,我起床,我妈妈走进我的房间,然后一边帮我叠着被子,一边背对着我说,你说,你读个研究生有什么用吗?

    我当时听完,心理咯噔一下。为什么妈妈突然这样说呢?明显这种表达,不太友善,带着明显的批评的意思,攻击性也很强。

    我第一反应是有点小愤怒,因为被评判,都是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吧!妈妈是对我不满意吧,我哪里让你不满意了呢?我做我的事,也不影响你。几乎也想脱口而出,我的事情,你不用操心。

    神奇的事,是下一步,我觉察到了到我的情绪。

    好在我学心理学不是一天两天,当我能够感觉到我自己的愤怒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开始从我的情绪里抽离出来,我不是一个受伤害的角色,我跳脱出来,就像看电影一样在分析人设。我把注意力就放在了妈妈身上,为什么她这样说呢?她这样说的背后是什么呢?她有什么情绪吗?还是有什么观点,或者有什么对我的期待。

    后来我在猜测,她觉得我的学历不差,为何以前读书的时候也好,在500强工作也好,是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拿出去炫耀,现在怎么过得那么苦逼,以她的理解,不太能够理解我的这次创业,放着好好大公司的稳定的工作不做,什么事情还需要自己亲自去做,而且还是体力活,这是她的价值观冲突下的困惑,我的现状,行为和她价值观中认为的那些“应该”“规则”相冲突,所以她很困惑吧!我猜。

    我猜她是不是还有担心,我到底这个事儿靠不靠谱,能不能坚持下去,赚不赚钱,能不能养活自己啊。后来我把这个事儿和我的另一位心理学老师,洪新老师交流过,洪新老师说她有没有可能内心还有自责和内疚,我这个妈妈怎么没有其他妈妈那么有用,能干,不能给女儿找个好一点工作,我一点忙也帮不上。

    还有一个声音,就是,女儿,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到底还好吗?

    这是很多妈妈内心戏啊。你看一个内心带着困惑,担心,甚至是内疚,还有期待着你和她交流的妈妈,但是为什么表达出来的这句话,很有攻击性的指责?这是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通过学习心理学,我开始观察我的家人,像我的妈妈,指责是她最常见编码系统。这是她长年累月赖以生存的一种生存系统,她的生活经验告诉她,用指责是可以驱动周边的人的,是可以和他们去建立关系的。

    在萨提亚的四种沟通模式里,指责型沟通姿态的内心戏,其实是这样的,我没有用,我不讨人喜欢,没人关心我,我不提高点音量,根本没人注意到我。一旦我声音高了,似乎有人听到我了,我似乎获得了一种力量,我可以控制别人了。但其实她的身体是僵硬的,内心也并不平和愉悦的。只是被暂时的掌控和“输赢”,掩盖了内心的真正的无助感受。

    有一次,我女儿跟我说,妈妈你温柔起来的时候,我最喜欢。那句话突然也警醒我了,我有的时候也不经意地用指责的方式,来表达我对女儿的期待,尤其是,我们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我发现了好几次,女儿也会指责她自己这个没有做好,她会拿出一种非常自责的姿态对着自己,我怎么那么笨,我不配带绿领巾,我不配做人,这些话听起来很可笑,但是小孩子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的沟通模式。

    有的时候,我们家的早上,是从一个指责接着一个指责来拉开一天的序幕的。仿佛指责就是最好地驱动力似地,一波又一波地推动着我们大家在做事,一波又一波地让人与人在指责与被指责当中链接,以及斩断链接。

    这是一种对外的指责,还有一种对内的指责,就像前面,我女儿对自己的自责。形成习惯性一根手指指向自己,都是我不对,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问题,我那么没有用。

    在前几周的周末的时候,我和洪新老师去义乌,参与了一场萨提亚家庭疗愈课程,在课程中的个案疗愈中,我们就有看到这样的案例,因为从小父母也比较隐忍,忍辱负重,家庭从小条件不好,很辛苦也强撑着,你在这样的父母面前成长起来,你也不会很轻松愉悦,你也会很紧张,一不小心,你也会把一根指责的手指指向自己,都是我不好,都是我没有用。

    如果孩子天天面对这样强撑着的父母呢,是不是也非常孤独,无助,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让父母那么辛苦,自己怎么老是做错事,没有用,父母又因为我而不开心了,我怎么又惹爸爸妈妈生气了,渐渐得,她也不太愿意正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会觉得,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是自私的,别人都那么辛苦了,凭什么我可以叫出来,我怎么只想着我自己呢。这样对自己也是很缺乏接纳,缺乏认同,自尊程度,自我价值感的程度自然也不是高的。

    那么如果这个孩子她自己成为了父母了呢,她也一样会像她的父母当年那样,一根手指指着自己,哪怕自己很无助,也要强撑着,那么他的孩子,也将重复着他的成长经历。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轮回,甚至是一个家族的魔咒一般。这就是一个同生共感的系统和生态。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突破呢?父母辈的故事已写得差不多了,你也不可能改变什么情节或者人设了,除非他们自己遇到什么特别大的刺激和驱动,才会让他们去改变,那也是他们自己的功课了。就好像,你看父亲和母亲相处的一辈子,谁也没有能够改变谁,一个人在你的面前抱怨另一个人的不是,我们最多也只能全劝慰一下。

    所以,如果要改变,只有改变我们自己。

    这个月初的时候,我们君说乎在上海,也举办过一次萨提亚工作坊,我们有几位生涯咨询师也一起参与了体验,其中,我体验最深的就是洪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萨提亚沟通姿态身体雕塑。

    当时我和搭档的是Helen姐,她扮演一个讨好者姿态,她的身体姿势是这样的,她单膝跪地,然后举起一只手,高过头顶,来表演一种讨好者姿态,然后她嘴里开始说,你不要生气了,都是我的错,我都愿意什么都为你做,我就是为了你而活着的,我不重要,你不用管我的感受,只要你开心就好,我给你去做点吃的好吗……(详见上一篇简书文章)

    我给到她的反馈是,这样一种讨好,看起来是非常低姿态的,似乎是低到尘埃里的,但是,我的感觉却是试图要控制我,挺有压迫感的,听到我的反馈,Helen姐也挺吃惊的,有点恍然大悟。

    这就是萨提亚在《与人联结》这本书里谈到的,我们做出讨好、指责的、超理智的、打岔这四种并非一致性沟通的姿态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拧巴的,我们是心口不一的,我们甚至都是身体僵硬的,我们内心其实有一种恐惧,害怕自己不被接纳,被抛弃,不被认同。但是,我们表达自己渴望的时候,却用了一种讨好的姿态来表达。这是一种编码系统,然后呢,对方有用了另外一种编码系统来解码,那么我们之间的沟通,怎么会不错位呢?这个就是我们每天上演的游戏。

    然后,洪新老师让我们被讨好者,摆出一个接纳的姿态,就是双手打开放在腰部的位置,面向单膝跪地在讨好我的搭档,并且用一种很接纳的表情看着她,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很有趣的是,Helen姐就突然站起来了,为什么呢,她觉得她可以更加直接地表达她自己,这个时候,她和她自己有了链接,身和心就通了,她和我也而有了一种更深的链接,我们还互相拥抱了一下。

    自尊其实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有行为的规则,有沟通方式,还有行动上的冒险,在《与人联结》这本书中就提到,这个系统里,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牵动其他部分的改变。从那个哪个部分入手都是可以的,往往,最可见的是——冒险。

    我们做出一个新的选择,就是成为我们这个家庭,乃至家族里,第一个看到这些问题的人,时时带着觉察,当这些问题在自己身上出现时,我首先可以观察到,这种观察,就是冒一个险,连带可能就改变了一些我认为的规则,我的沟通模式,同步让我的自尊得到提升。

    冒险在于,打开觉察力,去抽离出当下的情绪,去探索还有什么其他可能。就像我当时,冒了一个险,去想一想,妈妈说这句指责的话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她的情绪和观点,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情绪和观点,而我在这样的觉察中,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受伤害,反而,其实有些心疼和能够体谅她。

    这个觉察几乎是是在瞬间完成的,是因为,我不希望斩断和妈妈的链接,我希望能够和她链接,即使,她的沟通方式,是让身边人并不太轻松和愉悦的,但是我因为有着愿意和她链接的这个渴望在,所以并不是我有能力改变她,而是我有能力改变了我们自己,就算我和她之间后来并没有发生对话,但是我这个冒险的企图,已经让我和她有了联结,也让我和我自己有了联结。

    Brian博士说过一句话,幸福建立在两条腿上,爱和工作。爱探讨的就是关系,有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也有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我们是否爱别人,是否能够感受得到别人对我们的爱,以及我们是否爱我们自己。

    有一些人对自己没有爱意,对他人也没有善意,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觉得都是别人伤害了自己,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也不再抱什么希望。这个时候,他们的状态就是自我价值感很低,也觉得自己很无助,他们没有办法和自己建立一个很好的链接,去爱自己,自然也没有能力去和别人产生互动和链接,去成为一个爱别人的人。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所以,要让别人跟你建立链接,首先,你要抱着愿意和别人建立链接的期待。爱,其实就是一种人和人关系上深度的链接,尤其是情感的链接,同样的,爱自己,就是自己和自己情感的链接,能够看到自己的内心渴望,期待,价值观和情绪,感受,能够勇敢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内心渴望,期待,价值观和情绪,感受,能够从一个受害者心态里调整过来,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重新做一个决定,我要为自己去争取和战斗,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过程,一个人的自尊就建立起来了,他就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能够为自己所做的事去像一个成年人一样负责任,而不只是觉得自己是被强者欺负,是自己无能。

    我们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可以觉察到原生家庭里的那些模式,那些规则,并且可以重新做一个选择,去冒一个险,哪怕不一定付之于行动,只要内心升起这样一种冲动,这样一个意愿和决定,成为身心合一的自己,一致性表达的自己,而不是过去的自己。这就是我们突破了我们家族的魔咒,原生家庭的轮回。

    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我讲了我的故事,从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通常在原生家庭关系和互动中的常态,就是内心戏丰富,表达却不一致,每个人用自己的编码在传递意图,别人也用自己的编码系统来理解,于是就出现了冲突。

    我还和大家分享了在指责和讨好的沟通姿态之下,我们的不一致所导致我们无法和他人建立链接,也无法和自己建立链接。所以,为了提升自己的自尊系统,我们需要的是沟通方式的改变,自我价值的改变,对自己的接纳,规则里那些应该和不应该的改变,以及最重要的——冒一个险,哪怕只是一个没有付诸实践的冒险的企图,都让我们距离成为自己,爱自己,建立自己的高度自尊都走进了一步。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与人联结》这本书中,萨提亚女士的一首小诗:

    自由地去看、去听,而非考虑应该如何去看、去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思虑应该如何去表达。自由地去感觉,而非告诉自己应该如何感觉。

    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期望,而非总是等待对方的许可。自由地根据想法去冒险,而非总是选择安全妥当的路而不敢晃动一下自己的船。

    交流问答:

    问题一:如果那个关系是你不能处理的呢?你看到问题,也发现问题,但是对方没法和你沟通呢?

    处理的时候,是我们缺能力,缺资源,还是缺资源?如果说是缺能力的话我们就需要去学习。比如说,你可以走进我们心里学的课堂来学习。然后向一些有能力的人,专家和老师去请教他们是怎么来处理的。在处理过程当中你发现可能不能一步到位,就像我前面说的,我去冒一个险。这个冒险的过程,可能就会面对冒险的失败,那我们出去冒险的时候其实是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就是我们这个冒险不一定能够成功,很可能我们不一定能够成功的登上珠穆朗玛峯,有可能我们也没有成功的去找到什么财宝。

    但是你去愿意去做这个沟通的这个企图,这是你愿意为你自己人生去更负责任的去做这个决定去沟通的这样一个意图和意愿。已经在提升我们自己的自尊了,已经让自我价值感有所提升了。至于说我们努力了最后,结果当然是要尽人事而听天命了。

    但往往我们就会发现,一旦当你真的有这种企图的时候。真的世界就开始因此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有了这样的一个对人生的新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你为自己负一个责任,你决定活出你真实自己,看到自己内心有这样的一个渴望并且愿意去表达,这种意图在内心升腾起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有一些变化。

    问题二:如果这个关系还牵扯到爷爷辈的关系里面,是我们要去疏通父母吗?

    那么就像我刚刚所说的,那个功课就是我们父母的了,我们能够做好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和我们父母之间的沟通。那如果涉及到他们的父母的话,那应该是他们的这个功课。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祝福他们。如果说我们愿意去冒这个险去做这个努力,和爷爷辈们去沟通,当然是更好。总而言之,我觉得,但凡你愿意为这件事情去冒险,你愿意为这件事情去努力,同时你也必须做好努力会最后失败的心态,而失败也不过是在冒险路上的一个小坎,我愿意继续挑战和冒险。

    如果父母有他们的固定的一种编码模式,我们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能够看到他们。看到他们内心的那种期待和渴望,然后我们用我们的方式,努力的去冒险去敲一敲他们的窗户。敲一敲,告诉她我看到的你是这样想的。对吗,是这样吗,并不是我们去改变他们,而是我们改变了我们自己。

    我们改变我们原来的一种信念,认为他们就是那样的,我们没法跟他们去沟通的。而是改变成,他们是那样的,但我还想试一试跟他们再去沟通,我想听听他们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当我们内心做了这样的一个决定的时候,人生就是有一点点不一样了,因为原先我们是陷入在自己很无能为力的那种状态当中,但是现在当我们愿意去努力的时候,当我们愿意去走进他们跟他们去建立那种连接的时候,就好像你是那个开关,当你这个开关一开,整个系统就似乎通电了。每个家需要有一个人首先去做出这种企图。首先要有一个人。去做出这样的一些改变,那么很幸运的是,这个人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我觉得这个就是老天爷选择你,他让你会具备更好的能力去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而不是一个成为被自己所认为的伤害所控制的人。

    问题三:关于爱自己,我觉得还是容易陷入自责当中,就算告诉自己去接纳,会出现其他一些情况,不再自责,转为放纵,这是什么原因呢?

    自责和放纵,是一样的,没有真正的去建立自己的自尊,就是没有去成为自己的主人。自责呢,是觉得我自己不配拥有这些幸福,我不配接受别人对我的一种接纳,所以往往容易责备自己。而放纵的也是一样,我也不配去得到这一切,我再怎么努力其实也是不会得到这些的,所以就放纵自己了,对自己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了,这其实跟自责是一样的,只是看起来放纵没有像自责那样对自己那么苛责了而已。

    这一切要怎么样去转变?careerDNA的另外一条线索,就是我们要去探索自己的天赋密码,我们要去探索自己的天赋,去探索自己的优势去了解我们自己的生命故事,我们会发现有哪一些事情,我们好像天赋的就能够把它做的非常好的。这就是我们的天赋密码,careerDNA,包含了第一模块心理类型和气质,第二模块的个性与性格,第三模块能力,需要回溯我们人生中7个巅峰体验,还有第四模块价值观,第五模块职业兴趣,以及第六模块自尊。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探索。我们一定会找到有些情景中,某些能力运用处于心流状态,那么如果我们要让自己过得非常的幸福的话,我们如果要能够真正的去成为我们自己的话,就要去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然后用我们的天赋,去做我们自己的事业,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出成果。例如成为一个在职场上很高绩效的人,或者终于找到自己的使命和愿景,诗和远方在哪里的人,用着自己非常喜欢非常擅长的这个能力去创造了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同时得到了相应的回报的。那么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然后活的就比较地自在和绽放,而不是自责和放纵了。所以生涯与人生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测评和报告或者得到一个职业指导方案,他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探索自己,成为自己,发挥优势,成为幸福的人。

    总舵主又完成了一场打怪升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突破原生家庭的轮回——沟通模式和自尊的建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lp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