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上大学的远房表妹突然在微信上问我借3000块钱。
钱不多,但平时没什么交集,是那种过年才会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的关系,我就多嘴问了一句怎么了。
她说双十一剁手太疯狂,月底了才发现生活费完全不够还下个月的花呗账单。
我没多说,直接转了她3000。
然后。
把她的话截图发给了她妈。
钱我可以出,但孩子总不能自己打吧。
我很早就跟身边的朋友讲过,如果有买房、买车的打算,花呗、借呗、白条这类的最好不要碰。
前阵子,网上有个“涂女士”火了。
征信没有不良记录,却被杭州银行拒绝了车贷申请。
银行查了她半年内的贷款记录,原因是用了支付宝蚂蚁借呗。
杭州银行的贷款新政:只要近半年内有2次使用互联网借款的记录,如蚂蚁借呗、京东白条等,即使已经还清,也不予放贷。
问了招行和农行的朋友,也都说银行对互联网借贷很敏感。
其他银行虽说不那么严格,类似潜规则也有的。
我做了个统计,看看这些爸爸们是怎样恐怖蹂躏你的征信——
蚂蚁花呗
属于芝麻征信。不上央行征信,还款情况会影响芝麻分,但有黑点的话,其他地方不好借钱。
蚂蚁借呗
上央行征信。借呗是属于阿里小贷的,会上报数据给央行,不是100%上报,类似于“抽查”,有一定概率会被抽中。有可能你用半年没事,也有可能用一次就被查到。
京东白条
上央行征信。京东白条分情况,在京东商城购买商品,是不上征信的;如果使用白条装修、买房,那就属于小贷公司的借款了,是上征信的。
苏宁任性付
上央行征信。和它的名字一样任性,用一次查一次征信。在征信报告里的名目是“个人消费贷款”。每刷一笔显示一笔,可怕。
腾讯微粒贷
上央行征信。微粒贷是属于微众银行的,是民营银行,更要查你征信,一月一次,查到你怕了为止。
征信有多重要呢?
就像空气,有的时候你没感觉,但没有的话就能让你立刻抓狂。
贷款、办信用卡时,都会去查征信,报告有污点,直接的后果:贷款被拒、或者利率上调、比别人的高;办信用卡被拒,额度少、提额慢;找工作、出国、孩子上学都会受到征信影响。
新闻报道的那个取消大学录取资格的女孩子,仅仅因为父亲欠了几万块钱。
冤不冤啊。
如果只是因为逾期影响征信,我还不会想打孩子,毕竟信用卡逾期也大有人在。
本质上都是玩卡,没有高低贵贱。但花呗们的吃相之难看,实在令人惊叹。
去年,花呗发布了《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
中国近1.7亿90后中,超过4500万开通了花呗,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
月入5000元的年轻人比月入2万元的更敢花,因为和传统习惯的“储蓄消费”不同,90后正养成新的“信用消费”习惯。
同年,花呗推出广告《年轻,就是花呗》。
视频中的三个年轻人,一个人买了萨克斯,一个四处旅行,一个置办了办公室创业,仿佛印证了广告词“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无独有偶,京东白条广告《致憋尿前行的年轻人》,也在告诉你不用再忍耐四次相亲都穿同一件衣服,在机场星巴克吃泡面,和两亿人同一天放假。
两支貌似积极的广告,都在极力消费年轻人的痛点,将提前消费描绘成为正义的、必要的、有追求的。
它挑逗着搭地铁、吃外卖、租房子的普通人:戴上AKG耳机,说走就走满世界浪,才算对得起自己。
指望万八千的额度,谈什么开创事业、环游世界,提升自己,都是大写的扯淡。
再往前看看,天猫官微曾震碎三观的口号宣言:“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
仅仅一个月之后,161名女孩裸贷照片流出。
一开始可能只是想买一支300块钱的口红,但欲望的口子一旦打开就很难控制,就像是星星之火,可以顺势燎原,等大火燃过漫山遍野,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花呗们最大的罪恶就在于,他们为了巨额的利润,蓄意捏造消费的正义性和紧迫性,煽动人们正大光明的放纵自己的欲望,甚至不惜以燃烧年轻人的生命力为代价。
廖一梅《悲观主义的花朵》说: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门钥匙,放纵肯定更不是。
作为一名勤勤恳恳的搬砖工,我现在对消费的欲望已经快要将至冰点。名牌包包、衣服、鞋子这些,在我看来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你的人生已经足够亮丽,根本不需要外物来为你装点。
但这并不是生而知之的道理,而是曾经徘徊在心仪大衣橱窗外的渴望,是为了这份渴望努力工作拼命向上的坚持,以及成为更好的自己后再回首时的淡然。
我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然而花呗们把年轻人从这条成长之路拐进了岔路。
活成了它们想要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