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夏季台风》看得人有点懵,意识流的跳跃让人难以把握故事的情节,难以理解人物的形象。
看了网上的评论,很多人都表示读不懂。我就把自己的理解记录一下。
故事发生在1976年夏天,唐山大地震的时候。这年,“文革”终于结束,但是它的遗害还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信任犹存,人的内心的压抑、烦躁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地震”要来了,众生相就在拉开的帷幕下展露无遗。
文章的题目是《夏季台风》,但内容是围绕“地震”展开的,只是在最后一章提到了台风要来了。我以为,故事的主人公是白树,一个中学生。学校操场最北端的小屋里的监测仪监测到了三天前的唐山地震,白树跑去告诉物理老师,并问是否要向北京报告,但是老师态度很冷漠,这事也就不了了之。后来,白树认定是监测仪的线路出了问题,本地不会发生地震,可是地震来了,白树被打了一顿。之后,因为怕余震,大家都住在简易棚里,闻着难闻的塑料味,忍受着连续的梅雨,一颗颗躁动的心,简易棚根本容不下。整个故事里,白树算是比较平静,因为他有信赖的监测仪,那是他的信仰。但是,白树又是孤独的,他无法融入大家,大家不相信他,连自己的物理老师都不搭理他。或许是精神上的缺失,他和物理老师的妻子偷情了,在身体上得到满足。
故事里,另外一个比较平静的人是钟其民,他的箫声贯穿了整场梅雨。在喧嚣的争吵地皮时,他的箫声消融在人们的争吵声里;在人们烦躁不安,无法忍受梅雨时,他的箫声吹来阳光;在吴全跳楼、她妻子惊呼看见蛇却无人相助的时候,他用箫声掩盖住她落寞的哭声。
他用箫声来吸引,来安抚傻孩子李星星,他用箫声来安抚这个世界,他去过很过地方,听见过阳光和废墟的声音,还看得见别人都看不见孩子的简单、明亮的眼光,可是人们叫他“那个只会吹箫的傻子”。
故事里,吴全、王洪生、李英、大伟、物理老师都在这场将来未来的地震中被拖垮了。恶劣的环境让人无法安宁,他们在等待灾难的过程中几近被毁灭。他们像极了“文革”浩劫中精神压抑甚至崩溃的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