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从业经验的惯性,也许正在扼杀你的能力
在工作中你都擅长些什么?看到这样的问题,很多人会不假思索的列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当然会有一些擅长的事在其中。这其实是个误会,就如同很多人把相貌作为优缺点一样不可思议。
我如果问“准确地说出你拥有哪些技能?”,大概大家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了。问题若是继续递进为“你的行业竞争力是什么?”那么这就牵扯到你的技能处在你所在行业的什么位置上,这样一问,便没有几人愿意作答了。
事实也是如此,很多人其实只是误打误撞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这些经验与你所获取的能力是成正比的吗?
我之前也做过一段时间面试,很多候选人会说自己在行业有几年经验,并且把这个经验当作最重要的内容来做介绍。
如果一个从不加班的员工说自己在这个变化如此之快的环境中,却做到了轻轻松松就能搞定工作,并且行业经验5年以上,那么这样的候选人多半是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一个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人,如何成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呢?这就有点违背常理了。(并不是说员工必须要加班,才算是有能力,但是从来没加过班的员工,确实很少能创造价值。至少这在一线城市这种环境下,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
例如:一个人如果说利用业余时间每天阅读两小时,持续了三年,那么他说自己学习能力不错,我是很容易相信的。毕竟能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做自我提升的人,是少数人中的一员。
但是一个人若是直接跟我说:“因为我有5年经验,所以我一定能胜任这个职位”,我就会依靠批判性思维来审视了。因为这样的因果关系其实并非是顺理成章的。
具备多年从业经验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不能说明从业越久,能力越强。就如同并非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毕业的人所积累的学识就是相似的一样。
这么说可能不太直观,有些单位的老员工,确实资历很久,但创造力、思考力远不及推诿、拖延及打官腔的“能力”。经验可以使一部分人取得成就,但长期待在一个地方也会毁掉一部分人。被动生活,从不考虑改变现状的人,如何能使自己的能力脱颖而出呢?
三年经验的员工不一定就比五年经验的员工做得差,同样,职场上所谓的过来人也并非都具备超强的业务能力。
人只要活着,就需要钱,会赚钱不等于创造价值,而是不得不去赚钱,如果一个人工作只是因为不得不去工作,那么这种动力也很有可能使他们长期待在一个公司,只要公司不倒闭,他们便不会轻易跳槽。
对于他们来说公司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价值观不必一致,只要公司能满足自己“赚到钱”的目的,就够了。但这样马马虎虎的心态也会使自己无法在职责范围内满足公司的需求。
试想一下,一个人若是对自己每天都要重复做的工作都不上心,就等同于对自己的生活是很随意的,那么他又如何能做到为公司的业绩或自己岗位的职责去负责呢?
是否拥有危机意识决定了你是否有提升能力的可能
底层意识先具备危机感,然后你就拥有了想要提升能力的意识,再然后你就会希望把能力转换成行业竞争力。
其实在这工作中,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的能力需要转化为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考虑到这层的人首先是具备危机意识的。
具有危机意识的人会想办法转危为安,化解职场危机靠得就是能力,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你在工作岗位中擅长的技能,去到其他单位也没问题,或者说给你一定的适应周期,你也会快速进入角色。
危机就是你惧怕的那些事物,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是无法依照规律、规则去做事的。而适当的惧怕会使人想要摆脱这种感受,比如你想摆脱迷茫,那么你就需要对你的未来具备一定的确定性或预判性。这种预判就需要你对行业的发展及市场规律具备极高的敏感度了。
有些员工找工作可以只面试同行业、同岗位的、或者有针对性的去投几家公司,并且能够顺利进入自己想去的公司;
而更多的员工是靠大海捞针式的海投,投了30家,12家约他面试,面试后,拿到3份offer,回去后还得反复衡量薪酬福利、工作时长及距离远近等条件,最终选择一家自己觉得不会亏的公司入职。
相比之下,前者很显然已经具备化解危机的能力了,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评估是很准确的,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去哪家公司,也很清楚自己的行业竞争力在哪个层次上,去哪可以创造价值;
而后者对自己的能力是没底的,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能做到哪家公司的哪些岗位上。
这就很可怕了,迷茫、焦虑多半都是由于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不确定而产生的。
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所以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不确定,你就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能不能适应这种快节奏的变化,你也不知道自己在行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更不清楚以自己的能力什么时候能够熬出头、或者能不能熬出头?那这个时候,很多员工就会把希望寄托在投递出去的简历上,不断修改简历,希望靠简历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面试机会,这就是希望自己能在这次概率事件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同经验不等于能力一样,难道投的简历多,就一定会有靠谱的公司来找你吗?不一定。
一个员工再怎么高估自己的能力,当面对职场心里发虚、对未来不确定的时候,也不会去投30家超正规的公司,而这个概率事件往往是很多职场人都没考虑到的。
你投的公司没有共性、要求的能力也不是特别类似的时候,你会发现,每家公司要求的能力都不一样,为什么呢?你没有投递同类别、要求专业技能很相似的公司,因为心里发虚,所以不去投递太专业的,而去投一些岗位职责上就有点模棱两可或打擦边球的公司,而在这类公司中愿意面试你的公司,怎么会是一些靠谱的用人单位呢?
换句话说,你没有专业技能去面对专业的公司,于是你找了一些很多基层员工都会选择的单位去投简历,那么我告诉你,你的机会依然不大,因为这类员工更多。
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深入了解吗?
在你目前所处的职位上,你会不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问题解决不了?
你考虑问题是站在你往上两级的职位上,还是站在你自己的职位上,或者是站在能力还不如你的员工的角度上呢?
当自己确实做错事情时,是找借口搪塞过去还是会找比你能力强的人虚心请教?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是先想尽办法去解决,还是想赶快把这件事推掉?
最近一年在你工作的记忆中,你反思的次数是历历在目还是数不过来了?是抱怨更多还是反思更多?
最近两年内,你做过的工作是不可替代性较大,还是换了别人也可以做得差不多?
你有想要跳槽的公司吗?如果去面试你有几分把握还是没有把握?
如果你离职了,客观地说,你认为你的原单位领导会怎样评价你?
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反思,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可以持续提升。
只要你待在职场一天,你就要告诉自己:你的公司里和你同级别的人,公司以外的同行业、城市内相同岗位的人等等,这些都是你需要去竞争的“对手”。
也许你认为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公司的业务不需要能力太强的人。那么我告诉你,这是因为你在自己的公司内没有和其他人对比过,并且你也意识不到有些对比是无形的。
例如:突然有一天你的领导被朋友推荐了一位和你能力差不多的员工,恰好这个人比你性价比要高,那么不好意思你可能在未来几周内被劝退。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例子呢?因为这就是职场中血淋淋的真实案例,只不过很多人都意识不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有多重要。
竞争力的水平决定了你找工作的起点
具备竞争力的人在中等偏上的企业中投递简历,他们的能力通常和应聘的岗位匹配度很高,因此约到的面试很少会让人失望,或者即便是失望也不会对自己过度自责。(这里面有个客观问题就是面试官的能力不一定能面试各种职位的候选人,所以双向选择决定了:候选人即便面试不顺利也不会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
不具备竞争力的人,就像是失了方向的扁舟,去哪全凭市场环境、投递简历时的概率事件及面试他们的用人单位来决定(还有可能加上运气),他们自己的需求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于是投递简历的时候对于很多岗位心里没底,就不敢投。没有自信、能力一般,这样的人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没有底气的心理及心态便会引导他们去投递一些一般的公司,然后薪酬待遇差不多就行,只要比前公司要好,基本上也就能定下来了。
当自己的求职需求不是最重要的事时,这个人往往就很容易低头,对薪酬低头、对谈判结果低头、对面试官低头,究其根本还是能力撑不起底气。
作为员工,自身的业务能力其实就是所谓的行业竞争力。也许你所在的行业竞争不那么激烈,但是未来的变化谁又说得准呢?早早做好应战的准备,也不至于因为能力不行而产生焦虑,或者因为担心自己的能力在所处的行业中不那么具备竞争力而感到前途渺茫。
有了竞争力,就有了谈判的筹码。相反,如果你没有竞争力,那么你得到的机会是受局限的,能创造的价值也是受局限的,那么这意味着你已经失去了在工作中找到乐趣的机会。
小结:
● 评估能力是学会对自己提问,别毁在“经验”上。
● 找到好工作的概率并不取决于你投递简历的企业数量,而在于投递简历的企业的质量。
● 在工作实践中去反思,把能力提升到具备行业竞争力。
● 无形的竞争并非不存在,不要高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
● 提升能力会给自己带来更多选择,拥有竞争力会使你提升找工作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