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作为一名老师,我也想说,我们必须坚持读书。
1.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的教学习惯,教育理念在工作三到五年差不多基本成型,之后的十年之中不少老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身边就有不少让我崇拜尊敬的老师。他们在学生在家长在学校都得到一致的好评。他们的教学方法时间越久应用越是熟练,驾轻就熟无论哪一篇课文哪一个知识点,都是手到擒来,或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或条理清楚绝不拖泥带水。不得不说他们都是优秀出色的。可是,我想问的是,这么多年了,苹果都更新换代到x了,咱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更新换代了几次?您的教育理念多久更新一次系统?要知道教育研究者在不断的进步,在不断推出更好的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理念,我们知道吗?真的就满足于现在这种状态一辈子不变吗?
读书是最好的备课。比如,我现在教一年级孩子背百家姓,好枯燥。可加入每天一个名人故事,立刻就有兴趣了,这个故事打哪来,平日的阅读积累。
以前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时,学生提出诗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问道:“十余亩不小,七八间不少,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条件是不是很好?”陶渊明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只有用田原居条件差,他放弃舒适、富裕的生活才显得高尚,如果是自由、清闲,比官场还舒服,品格价值就低了。这时候我就可以告诉他们:魏晋时期,一亩相当于今天的0.69亩。陶渊明五个儿子,再加上妻子,七个人。古代一尺约等于今天23厘米,一间房大概九、十平米,草屋九八间,不过八十多平米,小三居,还要住七口人,生活居住条件并不是很好。把这些给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可能就更深了。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你的阅读史。一个老师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如果说最好的投资是投资大脑,那么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进行适宜的专业阅读。
有句话说,要么让身体在前行的路上,要么灵魂在前行的路上,总要有一个在前进。要知道有时候试试新的方法,常常可以让你有曲径通幽发现桃源的效果,眼前豁然开朗起来。
二。读什么样的书
读能引发思考的书,不能只图痛快,我以前老爱看网络小说,常常整夜不睡就为看完一本书,那些书看的特别快,活着虐心或者修仙或者搞笑反正看的时候不需要动脑子,轻松又开心,一本接一本看个没完没了。后来发现看了那么多书,我却一点长进都没有。后来我就想,为什么名著能越陈越香,这些东西只能是泡沫一闪即逝,就因为那些名著能引发思考,人人都可以从中借鉴引发思考。找到自己该努力的方向。玉石需要打磨,好书需要历练,快餐文化,不可取。
读成熟团队集体创作的书,经过实践和时间验证的书,不是只存在于某些专家想象中的书。系统的读书,不是碎片式的阅读。系统化的读书,可以把一系列的碎片串起来,一线串珠,不会有遗失,加深记忆很难会忘记。
三。怎样读书。
如今快餐文化,碎片式知识充斥周身,微信公众号专家们的各种文章心灵鸡汤冲击着我们的视线,题目常常很诱人,我们管他叫标题党,什么只要掌握这几点,管教你的生活,工作,孩子,婚姻天翻地覆的变化。非常浅显的几个话题蜻蜓点水浮皮潦草,我们乍一看觉得嘿,真好,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一般,可以转脸,那点东西就忘光了。生活该怎样继续怎样。真正的知识需要思考,真正的知识是理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可以迁移到其他内容上的。真正变成自己的。碎片式的知识不可取,我们需要系统的去读书去学习。
介绍一下《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这本书讲核心素养,追求高效课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这本书强调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先动目标再定方法,根据方法再看教材。也就是说,课本只是个材料而已,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先明确了,那些课文就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无论选定的是那篇文章,我们的教学目标都是一致的。这个目标,要求学生理解。这里他讲到了关于理解和知道的不同含义。我们平时的教育大多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的层面上,灌输式教学,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举了个例子,一个历史老师,把每一章的内容画出知识点,做成问答题,让学生去记去背,一个字都不带错的,可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记这些东西,就算知道,也不会分析不会理解更不会用来知道自己分析当前的形式。
比如数学课上的一道题,一个班五十二名学生去春游,一条船坐八人,问需要几条船,差不多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答六八四十八,需要六条船余四人。他不理解这道题的意图,他学知识不懂的应用。这本书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个。我们要做的是追求理解的教学。
困了,明天继续整理。今天先应景发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