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
简单翻译下:作为君主如果亲自去考察大臣,不仅时间不够用,精力也不充沛。而且君主用眼睛来观察,臣子就会装饰外观;君主用耳朵来考察,臣子就会修饰言辞;君主用心去思索考察,臣子就会用繁杂琐碎来遮掩。
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
简单翻译下:先王认为只依靠眼睛、耳朵和心这三种方法是不够的,所以放弃自己考察臣子的能力,而遵循法令制度,审查赏罚。先王抓住了这个要领,所以法律条令简单扼要,同时君主的权力不受侵犯。
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
简单翻译下:君主控制着四海之内,聪明的人用不上欺诈,轻薄浮躁的人不能陈说谄媚,奸诈邪恶的人就没有了依附的机会。
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
简单翻译下:即使远在千里之外的臣子,也不敢随便改换言辞;君主身边有权势的郎中,也不敢遮掩好的行为,装饰坏的事迹;朝廷中的群臣,只能将微薄之力献给君主,都不敢互相越过自己的职分。
故治不足而日有馀,上之任势使然也。
简单翻译下:这样一来君主要处理的事情减少了,而时间却显得宽裕了,这是君主运用权势的结果。
【谈心得】
在分析过臣子的各种险世之说后,韩非告诫君主“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就是说君主如果亲自去考察百官,时间、精力都会不够用;而且“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臣子会还会想办法掩饰蒙蔽君主。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韩非说只能靠法令制度,依照各类事物发展的规律,制订事物处理制度与流程,不但能客观公正地认清事物,还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所以法度才是治理国家必须要用的手段。
韩非还拿先王举例说“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就是说先王认为靠人的三种器官不能全面评定官员,必须要依赖法度,严明赏罚。因为个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君王也不例外!
这个观点充分体现了韩非的智慧,在那个文明初开的时代,韩非已经认识到人通过自己的感官,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所以想要达到“独制四海之内”的治理效果,君王就要效法先王“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简明法律,依法制国。有了详细具体的法令制度,臣子们也是“奸邪无所依”,欺诈与蒙蔽君王的事情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韩非最后总结到“故治不足而日有馀,上之任势使然之”,依法治国才能解放君主的时间。有了法令制度,就能上治国家下治群臣,“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君主的旨意才能在全国一以贯之;“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臣子们都按制度办事,不敢隐善饰非,蒙蔽君主,最终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