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一书指出,想要双方正向沟通,并且发自内心地坦诚交流,最后达到期望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在沟通时,具备4个要素。
这4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求和状态。把这4个要素融合起来,其实就是4句话。
1.我看到…
比如孩子看电视,有时候我们一生气,就会说“你总是在那看电视”、“你每次不做作业就看电视”。
“总是”“每次”这样的词,太笼统,而且基本都带有我们主观的评论,孩子一听到这话,就知道你对他不满,在批评他。
于是,孩子会努力在大脑里思索他不看电视的表现,然后举例来反驳你,为自己辩解。所以说,这样笼统又带有评论性的话语,一般来说对孩子并不奏效。我们要表达的,是观察。
比如说,我们可以描述我们观察到的事实:“我看到你看电视已经看了好几集了。”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实,中立又不带评论。那孩子就会接受和认可这样的话。
2.我感觉…
对于孩子连续看了好几集电视,你的感受是什么?害怕、担心、生气还是心烦呢?
可以告诉孩子说:“我觉得有些担心,害怕你的作业无法完成了。”
相比起指责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懒,这么不自觉,这么不听话,这么不懂事这样批判性的话,孩子更能接受你表达你自己的感受。
并且,他会在你的感受里,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该承担的责任,这能激发起孩子的自觉性以及责任心。
3.我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
接下来,表达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你的需求是什么?可以告诉孩子:“我担心是因为待会你赶作业,可能就会不仔细,并且无法很好地消化课本知识。我希望你能先把学习的事情做好了,再好好放松玩耍。而且我也不希望看到你的学习退步,这样你可能无法有个好的未来。”
真诚地表达你有情绪的原因,并且表达你的需求。让孩子能通过你的话语,真正看到“你为他好”的那颗心,而不是大吼大叫说“我是为你好”。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也乐意做出改变。
4.你能(做这件事)吗?
最后,发出邀请:“你愿意每天限制看电视的时间,并且先完成学习的事情再好好玩耍吗?”
有了上边三个步骤的沟通,孩子已经能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并且愿意把你的话听进心里。
那对于父母最后提出的恰当的、合理的请求,孩子一般都会接受。因为这个选择,不是父母逼他做的,而是父母发出邀请,经过他自己思考愿意尝试的。
孩子一般对自己的选择和承诺,会做得更好,因为这是经由他内在决定而非外在逼迫的。
如果我们能经常运用这种善意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和探讨,那么,我们就会不断地激发他的内驱力,让他发自内心的去肯定和愿意做一件事情。
长此以往,相信你的孩子,会一天比一天优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