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不多,但很充分
学校领导希望我能帮助推荐一本书,供所有教师假期共读,并且提出最好具有普适性,太专业了怕年轻人读不下去。
其实自己也是不甚读书之人,有点汗颜又有点愧疚,感谢信任,立刻翻看书架,一下子就抽出了《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
翻看书页,有勾勾画画,有部分旁批,还好,它们帮助我快速找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也就是我想要积累的“内啡肽”,也因此与年轻人共勉。
特级教师吴非说:中国不缺教师,缺的是爱读书的教师。阻碍教师阅读的是教师自身的学习观念。而教师不爱读书,与其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教学任务比较重、缺乏读书习惯等都有关,但内在原因主要是教师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确实如此,我们找到的“不爱读书,不能自主读书,或者等必需的时候再去找书”的借口都是客观原因,时间像海绵,挤一挤总还是有的,就像恋爱中的人总会找时间拥抱一样。内在的主观因素是我们虽然成为人师,但好像一直还没有锚定目标,没有规划线路,在不知道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怎样成为这样的教师的情况下就匆匆的出发,去赶路了……
在我们一方面羡慕名师的成就,一方面又不屑于名师的指点,习惯于为自己不想读书、不爱读书甚至不善读书找理由的时候,于永正老先生却说:我每天都在读书,越读越觉得应该读。每当从镜子里瞥见自己的鬓角染上白发时,我便有被人猛击一掌的感觉,丝毫不敢懈怠。读这话就仿佛看到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壮美画面。人们都津津乐道于于老师在课堂上的和蔼可亲、从容淡定、大道无痕、游刃有余……于老师却道出了这其中的不二法器:是读给了我教学的勇气!试问这样的回答是不是更具有普适性?我们羡慕名师的课堂教学,名师却给了我们同样的回答:是读书给了我教学的勇气,给了我介绍名师成长的底气!
读这本书的意义何在?之于我,就像是一名优秀的导师:他把我带到一个个的景点,然后打开一扇扇的窗,用手一指,对我说:你看,风景在那里!
窗外的风景是这样的:编者以采访形式设置了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以访谈形式娓娓道来,以对话形式揭示了每一位不同学科名师不同的成长之路,和共同的读书之路;还以“且读且悟”的板块帮助书对面的你提炼了各自的经典语录;再以“读书解惑”的板块帮助书对面的你解答专业成长之惑,树立全新的大教育观;最后是“好书推荐”板块,如果你能认真读到这里,书中的名师们自会为你们指点江山,对教育,对教学,对教师的模糊认知会随着大师的指点有所开悟,更美好的景致在于,如果你愿意,还能据名师们的推荐选择性地构建起自己的阅读地图,然后让它带你到更多更美的胜地去遨游......对,你的阅读也将不止于此。我想这才是推荐这本书具有普适性的意义所在。
平时阅读不同名师的书籍,会恨自己胸无点墨,会有乱花迷眼,读后又无从下手的感觉。因为名师都有各自的教学主张,各自的教学风格,各自独特的成名之路,这些都难以复制。然而,如果仔细研究,是可以从中找到名师成长的基本规律,那就是读书、写作、反思、实践......名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甚至就在我们的周边,虽然并不是仅仅通过读书就能让每一个教师最终都成为名师,但不读书却是连合格教师的资格都不具备的。想成为名师并不是妄想,它应该成为每位从教者,特别是青年教师一入职就树立的梦想和追求。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如今,名师们都把自己的成长路径指示给你——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至于读什么,怎么读尽在上面所说的风景中。名师们距离我们看似很远,其实很近,一步步走近了,梦想哪有不能实现之理!
我也喜欢意大利作家伊塔洛 .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 一个旅人》中说的一段话:“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部分。”
是的,还有很多美好的风景是我一时不能道明的,既如此,还需更多的推荐理由吗,那说不出来的部分就留给大家吧,让我们快点读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