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当初我成为了图书编辑,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去年的一月,我把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辞去,开始了悠久漫长的面试之旅。那时我一门心思想着往图书行业里钻。一来自己的专业便是如此,二来是说不上来的情结,觉得“做书”这件事,必然是我的天职。
我往返于京津,差不多把这两座城市的出版社都面试了个遍。有两次我深觉有戏和靠谱。
一次是天津某知名出版社。简历初筛、群体面试、笔试、笔试后领导的单独面试、最终十二人面试,前前后后折腾了近一个月,不了了之。后来我托朋友打听,那场声势浩大的招聘最后一个人都没有要。
另一次是位于北京的某外企出版社,也是我在澳洲留学时便心向往之的出版社。我是直接在其官方微博上留言(对于想进入知名企业的少年,这一招比招聘网站投递简历有效得多),并在两个星期后收到了面试电话。我和一个阴柔的胖子面试官相聊甚欢,大谈文学艺术和这家出版社的作品。走出大门,我兴奋得不得了,给所有暧昧的姑娘和家人群发长长的微信。结果,依然是因为“我们想招聘更有经验的项目leader”而告终。
后来我面试了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几经筛选,便进入了这个全新的圈子。
就此从某种程度上,彻底告别了“做书”这件事。
再后来,在读书会认识了一帮朋友,其中有位出版社为老不尊的老编。我坐在高高的骨堆旁边,喝着小酒,听他讲和出版社有关的故事。
依旧激荡不已。
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和一个优秀图书编辑之间的距离。
比我的想象来得遥远。
事实上,我不讨厌自己的行业,反而有种异样的激情和快感在里面。
在互联网圈子里,流通的信息就像精子一样,不知道哪一颗情投意合,争分夺秒,一个不小心让思维和大脑一起怀孕。
作为单身年轻男性,这个比喻让我亢奋。
但当我回到家中,翻开书卷,抚摸着字里行间;走在书店,看着琳琅满目的封面,忍不住皱眉一想:如果我来做这本书,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当初我成为了图书编辑,也许我在上班第一天会像《编辑力》一书中的鹫尾贤也,呆呆地坐在编辑室里,看着前辈们的忙乱,不知所措而又满怀期待。
如果当初我成为了图书编辑,也许我会忘记时间和日常,把繁忙当游戏,把工作当成生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靠近自己的梦想。
如果当初我成为了图书编辑,也许我会为每天和那些让我激动的名字打交道,握着他们的手,声音故作镇定地说,我看过您的作品,非常喜欢。
但是……
如果当初我成为了图书编辑,也许我更会恨上我的梦想,为一本看不下去的图书而殚精竭虑。你知道,人啊,总会对现况过多抱怨,对假想的东西无限憧憬。
如果当初我成为了图书编辑,也许我会接触到这个行业我所不了解的那一面。它会像一个手法纯熟的刽子手,凌迟处死着我心中的阳光。
如果当初我成为了图书编辑,也许我会因为无法忍受初入行的低薪而日渐苦闷。我是一个时刻离不开美好生活的人,而生活需要支付宝微信红包银行卡随时进贡。
你看,在太阳下,永远存在着光和影。
这并不会因为你的选择更迭而改变。
生活这个小东西有趣的地方在于,你明知道一切都会走向一个既定的结局,而无法看透它的真容。无论是看书、努力工作、美好生活,都是在试图揭开结局的面纱。
好多次我们错以为那就是答案,随后的峰回路转也常常哭笑不得。
昨天朋友对我说,我们做了这么多决定,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偶然和侥幸。
我说,那些偶然和侥幸的背后,都是我们努力生活的积累啊。
没什么好后悔,也没什么值得憧憬和期待。
比起“如果我”的过去和遥不可及的未来,把当下过得认真且幸福已经是一件艰难而又重要的事。
过好每一天,反正这一天都会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