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智能可穿戴
汽车可穿戴设备该飘向何方?

汽车可穿戴设备该飘向何方?

作者: 嫒媛ny | 来源:发表于2016-06-27 11:45 被阅读0次

    “My name is Bond! James Bond!”

    在每一部007系列的电影中,那些为邦德量身打造的特工装备,总会成为影片的一大看点。无所不能的手表、具有夜视功能的眼镜、超高频单音戒指……这些科技感十足的可穿戴设备,屡次帮助邦德逢凶化吉。

    试想,把这些前沿、高科技、可穿戴的装备应用在汽车上,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投入火热 市场冷淡

    自2012年谷歌发布第一款智能眼镜,可谓给可穿戴设备这一产业拉开了序幕。此后,随着iwatch、Moto 360以及不同品牌智能手环的出现,各式各样的智能化设备陆续进入人们的视线。尽管可穿戴设备尚处于发展初期,但这一产业已然成为一片投资的蓝海,尤其是一些资本市场、创业企业,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热度持续高涨。市场研究公司IDC曾预计,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年出货量将达到2.37亿个。

    与此同时,诱人的市场前景,也早已被一些汽车企业所看好。在2014年,腾讯发布了“路宝APP+路宝盒子”,其具有驾驶导航的功能,还能通过手机显示车况、油耗等信息;宝马、奥迪等车企前后推出旗下的智能手表,以车载互联的形式提供远程控制功能;近期,乐视推出轻车机套装,旨在提高驾驶的乐趣……可以说,可穿戴智能设备已经成为汽车领域的新宠儿。尤其在近两年,几乎每一家汽车企业,以及进军汽车领域的IT、互联网公司,均把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列入其企业计划之中。

    不过,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于此,但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没有可观的统计数据,但至少说,目前还并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完全被消费者所追捧。凯基证券分析师郭明池估计,iwatch

    2015年销量有望超过1000万只,但考虑到尚不成熟的市场结构,今年销量将下降25%。他认为,使用环境的限制,也是其不受消费者认可的原因之一。

    而在汽车领域,可穿戴设备的研发还要顾及使用的便捷性,以及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尽管市场中现有的可穿戴设备在品牌、外观上各不相同,但基本的功能却大同小异,且相对封闭的特性也令其在汽车领域的消费端稍显冷淡。

    尴尬点究竟在哪儿?

    大体来看,一些车企、制造商在进军汽车可穿戴设备领域时,切入点可分为三类:一、利用车载智能眼镜,以实现增强驾驶的视觉效果;二、能够与车载系统连接的智能手表、手环,令使用者可以远程控制汽车;三、推出所谓的OBD盒子,实现手机与车载系统的连接,以掌握汽车的状态、油耗等信息。

    不可否认,使用可穿戴设备,驾驶者能够在汽车中享受到独特的体验,实时了解汽车的状态,还能够利用远程控制功能帮助驾驶员停车。不过,随着汽车发展的智能化趋势,以及车-机互联方案的成熟,这些可穿戴设备所带来的功能,完全可以用汽车本身的车载系统,或者智能手机所替代。以谷歌眼镜为例,这款智能眼镜的作用与抬头显示(HUD)功能类似,镜片中可以显示出导航的信息,以及仪表盘的数据等。其实,在现有的汽车中,已有许多车型配备了HUD功能,其驾驶体验也并不亚于可穿戴设备带来的效果。

    既然现有的技术已经将这些功能嵌入在汽车本身,又何必付出人力、财力去研发功能相同的设备呢?对此,英飞凌中国汽车电子业务总负责人徐辉表示,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在于让消费者更加便利地在车内使用智能化的功能,其本质属于车载系统的一部分,当汽车趋向智能化发展时,可穿戴设备所带来的功能也将融入汽车本身。

    再举个例子,奔驰、沃尔沃等车企研发的智能手表、手环,提供了远程控制汽车的功能,并且方便驾驶员对汽车的状态、使用情况进行监测。然而,近年来推出的新车型,均标配能够兼容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车-机映射逐渐成为消费者使用车载系统的一种趋势,利用智能手机来查看汽车的状况,在汽车领域早已普遍。而且,一些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汽车,也完全能够使用手机来完成指令的输入,更加成熟的语音识别系统也使这一功能更加完善。反观更加小巧的手表、手环,不仅在操作体验上稍显不足,且信息的显示数量也受到屏幕尺寸的制约。

    此外,对于一些互联网公司推出的OBD盒子,往往会需要一款手机APP与之配套。只有安装了相关的APP软件,OBD盒子才能够使用,但需要智能手机作为前置条件,这样一来,设备的价值也就打了折扣。高德纳研究公司副总裁Carolina

    Milanes表示,“由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所带来的价值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可穿戴设备该走向“生态”

    既然如此,汽车的可穿戴设备就一文不值了吗?并非如此,如果使这些产品的功能进行融合或者朝着其他方面延伸,又将如何呢?

    去年MINI所推出的智能眼镜,可以产生类似“X光”的视觉效果,通过与汽车周围的摄像头相连接,并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整合处理后,驾驶者可以在眼镜中“看透”A柱和车门,以消除这两个位置的盲区。由此来看,这款智能眼镜与汽车的摄像头、雷达系统进行互联后,就具备了“HUD”之外的功能。

    此前,乐视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刘弘在博鳌论坛中表示,“未来的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终端,能给用户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设备,而是它背后完整的生态系统。”他认为,可穿戴设备不是一种产品,而是让用户享受到内容和服务的入口。塔塔咨询服务公司亚太区总裁GirishRamachandran同样认为,可穿戴智能设备可以搜集大量信息,要与多方面相结合。比如,使用智能眼镜导航到达目的地时,根据时间、车辆的状态、驾驶员的目的,及时推送附近餐厅、4s店、加油站、充电桩等场所;给智能手表增加监控驾驶员身体状态的功能,并及时调节车内空调的温度、座椅位置,甚至推送周边的医疗机构。与外界资源形成功能上的交叉,或许才是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下,未来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价值。

    实际上,一些车企已经有所意识,并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此前,日产发布的一款概念手表,不仅可以读取汽车的行驶状态,还能够检测到驾驶者的生理状态,来监控其疲劳程度。同样,福特还在近期专门成立了“汽车与穿戴式设备体验实验室”,用于研究可测量驾驶者疲劳程度、血压、心跳频率等生理状态的可穿戴设备,以协助汽车内定速巡航、自动刹车等辅助驾驶功能的开启。

    比亚迪董事局主席王传福表示,未来的汽车将不仅是一个出行的工具,还是一个虚拟的秘书,甚至是赚钱的利器,通过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不仅能够对驾驶者的不良习惯提出进行反馈,还能为车主定制专属的服务。说到此,笔者不禁想到,如果将这些功能,被集成在一款可穿戴设备中,并能够与更多的车型相兼容,那么所谓的“定制化”服务,将不再限定于特定的车型上,而是交给这个设备来完成。

    笔者认为,可穿戴设备可以是一款智能化的汽车OBD设备,也可以是能够与汽车相连的眼镜、手表,而其本质与智能手机类似,不仅整合了所有基于汽车驾驶相关的硬件基础,还能够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开放的平台。甚至,通过登陆云端的账号,驾驶员可以在所有搭载这款OBD设备的汽车中下载自己的行车数据,包括车辆的状况、驾驶路线,以及驾驶员的行车偏好等信息,以通过云计算得到基于驾驶习惯的定制化内容服务。此外,这款OBD设备还可以成为一个社交的工具,通过车-车互联的车联网功能,驾驶员可以与其他车主分享汽车的性能,以及驾驶生活。如果在未来给这款设备融入“驾驶学习”的功能,通过对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学习与熟悉,让其对汽车进行操控,将实现自动驾驶的功能。

    “想让可穿戴设备普及于市场,就需要补充和优化其他产品不具有的功能,让用户享受到不同的体验。产品的外观是否时尚、价格是否合理性,也会影响其市场的发展。”Carolina Milanesi如是说。此外,在强调驾驶体验的同时,有关于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同样值得重视。

    也许一款风靡于汽车市场的可穿戴设备真的会出现,但也势必引起一场基于数据安全的保卫战。此前,基于隐私问题,美国的部分地区已经明确谷歌眼镜的使用禁令。因此,在可穿戴设备逐渐进入我们的汽车生活,甚至成为必需品时,制造商一方面要对硬件、软件所形成的开放平台进行不断优化,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法律对于隐私权的界定。

    就如徐辉所讲,可穿戴设备最终还是要与车载系统进行互联,而对于未来车联网的发展,信息安全的保障是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汽车可穿戴设备该飘向何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uz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