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以前在豆瓣发的帖子。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351064379/
这里是原文内容。
一大早晨读,看了这篇文章(http://tech.ifeng.com/internet/special/doubanread/)。因为文章讲的是豆瓣,又因为是以我使用频率很高的豆瓣阅读作为切入点,所以打起精神认真看了一下,并有感而发(也就是接下来的这段文字)。发的只是引子,引出我个人对豆瓣的一些看法,完全是作为一个豆瓣的粉丝,和10分之一个业内人士的非专业角度来看问题的。
豆瓣的问题不是节奏慢,而是找不到自己的节奏,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按照平常习惯,先给出上面的这个结论,然后下面发散地从几个点去引申。每个点的引申围绕一个子观点。
1.豆瓣和”文艺“不是等号关系
本来这个观点和主题关系不太大,但是我想说的是,从阿北05年上线豆瓣,期望的就不是”文艺“,而是”文化“。文化装不出来,文艺可以。无病呻吟地把一句话扭曲地说出来,就是”文艺“了。这种”文艺“,让人恶心。这不是豆瓣的初衷。豆瓣最早是希望人们通过豆瓣发现和自己读书爱好相同的人,进而分享,然后慢慢扩大到其它文化生活领域。注意,是文化生活。
2.不要凡事必把豆瓣的表现和“文艺”挂钩
现在大家有一种习惯,好像豆瓣在业界的所有表现的内因,都指向“文艺”,这实际上是错的。外人这么说,是因为不知道豆瓣的问题在哪儿,不知道豆瓣和“文艺”不是等号关系;如果内部人这么说,那只能是掩饰或自欺欺人。前面说了,豆瓣和“文艺”不是等号关系,因此,也自然不应该动不动就把事情的原因简单地解释为“因为文艺”。比如,豆瓣是“慢”公司,其实我本身也挺喜欢的,但是,这不是什么文艺不文艺,这是豆瓣自己找不着节奏而已。有些豆瓣人把这种迟缓解读为“文艺所致”,其实是一种自我麻醉,可以安慰自己道:”明天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在文艺的路上“。
3.找不着方向
从网站社区,阿尔法城,到九点,再到有广告的豆瓣FM,到豆瓣阅读,开专栏,再到豆瓣东西,还有个很少人知道的豆瓣达络,再到什么红桃九,豆瓣做的产品其实非常多,但是豆瓣是什么,它解决了用户什么核心需求,看不出来。感觉做了很多东西,但是都发不出狠力,因为不知道着力点在哪里。所以,我还是很佩服豆瓣身后的投资人的,如此地有耐心,如此地沉得住气,以至于豆瓣慢了这么多年,但仿佛依然有一顶保护伞。据说,当时投资人拿过一箱书给杨勃,箱子里的书都是杨勃在豆瓣上标出来的”想读“的书。其实,豆瓣一直在商业化上做尝试。比如豆瓣的广告,只不过看起来没那么烦人,所以给人感觉没有商业的味道而已。你在豆瓣上搜书,其实已经涉及了商业化;你听豆瓣FM,能听到广告,如果不想听广告,就付费成为会员(以前是这样);你在豆瓣小组,时不时能看到置顶宣传;甚至在豆瓣上的页面,也会冒出一些颜色舒适的广告。杨勃以前在接受张向东采访时说,豆瓣的商业模式,是先导流分成,然后中长远结合兴趣。但是豆瓣的导流分成,体量很小;站内广告,似乎也不是现金牛。总的来说,豆瓣在把握用户的兴趣进而找到价值这个商业过程中,始终摸不清该怎么做。豆瓣的慢,不是真的节奏慢,而是根本不在点上,一直摸索不出很好的方向。
4.移动互联网无作为
从我个人的角度,豆瓣在移动互联网上,最好的工具是豆瓣阅读和豆瓣FM。尤其豆瓣阅读,是我非常常用的阅读工具。但是,这个工具从推出到现在,居然在手机上依然无法做笔记,只能划线;在IPAD上,连搜索豆瓣阅读内的电子书都不行。这个让我非常诧异。我觉得无论如何,都和”文艺““慢公司的理念”这种完全不着边际的说法扯不上关系;这其实就是掩饰。除非豆瓣的开发人员整体水平偏低,或者一个人当100个人使还不够用,否则就说明产品方向非常混乱。至于豆瓣FM,确实是个大家听歌的工具,但,如何给豆瓣带来价值?豆瓣完全没有答案。但是,豆瓣在移动端最大的问题,是分散了自己的价值。豆瓣小组,豆瓣读书,豆瓣阅读,都是独立的APP。要知道,信息孤岛是最可怕的,豆瓣本身的吸引在于用户的数据可以互通,而不是通过一个个APP来孤立开。我要玩儿豆瓣,居然要一口气下载10几个APP,容易么?这体现了什么?体现了豆瓣完全不懂移动互联网。还是那句话:豆瓣找不清方向,踏不上步点。
5.豆瓣上的用户的“兴趣”有多大价值?如何挖掘?
作为一个难得的以兴趣社交开展的社区,其实豆瓣手里握有很多用户的兴趣数据,这些本来是很可贵的数据。可是,看看豆瓣用户的兴趣,好像很难找到一个具备很大价值的点。买书?同城搞搞活动?卖卖电影票?发骚图?要么不成规模经济,要么低俗不堪。因此,用户的数据究竟能带来多大价值,这是需要解答的问题。如果真的有价值,如何最大化挖掘?这是另一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