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聊一块钱的豆瓣了

作者: 笔艾特纸 | 来源:发表于2016-09-02 17:48 被阅读182次
豆瓣创始人阿北

来今日头条创作空间两个多月,我几乎已经写遍了所有我常用的内容产品,除了豆瓣。因为豆瓣太慢了,每一步都走的很轻,轻到几乎没声音。

这几个月来最大的新闻恐怕就是阿北说要成立豆瓣影业了。然而即便是这则新闻,在互联网圈也没有引起多少讨论,其热度甚至不如某公司剪断电源线这种励志故事。

11年来,豆瓣给人的感觉,就像官方宣传片中说的那样,是个「精神角落」。

豆瓣面临的「注水」问题,每个社区都会经历。新老用户掐架,商业侵蚀调性,这些东西被无数老豆瓣er拿出来说,结尾总是一声叹息。作为一个只有三年豆龄的非文艺青年,我其实没什么资格,也没法调动太多感情去写一篇悼文。

所以,不谈感情,就用三个中性词,来聊一块钱的豆瓣吧。

1、拆分

回到最初,B站的定位是二次元,知乎的定位是互联网人群,豆瓣的定位是文艺青年。

显然,前两者比较精准,而“文艺”则是个大筐。B站和知乎起初都采取邀请制,谨慎地添加新功能。而豆瓣则以开放心态包容一切喜欢「书影音」的人,以及一切跟“文艺”沾边的功能。

所以「豆瓣慢」,只是指商业。因为就产品而言,无论在PC端还是移动端,豆瓣都一直在快速试错和迭代。否则你不会看到小组、东西、市集以及其它,更不会看到十几个染着豆瓣绿的App,以及死掉的阿尔法城、达罗和红桃9。

阿北的习惯是,把一堆功能丢给用户,让他们自己选。不管使用人数多寡,新功能也不会很快被撤掉,因为总有几个人喜欢。

在PC端,人们永远不嫌功能多。所以即使豆瓣很快陷入“每个用户只用5%功能”的困境,也依然没有理由去改变

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开始追求小而美。怎么把网站上的东西打包到移动端,又不让用户觉得臃肿,是每个老网站面临的第一个挑战。豆瓣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直接把每个功能拿出来,单独做一个App。功能上分割,内部协调统一,这是阿北的自信所在。

这犯了两个错误。第一,移动端「场景」的概念比「功能」重要。兴趣可以连接彼此,但不能成为标签。绝大部分用户同时使用几种功能,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需求。若想满足所有用户,恐怕只能把几十个功能排列组合成上万个App。第二,这进一步加剧了用户之间的隔离状态。喜欢电影的只用豆瓣电影,喜欢音乐的只用豆瓣FM。每个细分领域都有更专一的对手,这些对手背后都站着BAT。

2、连接

2005年豆瓣以读书起家,进而自然延展到影视和音乐。当年它最大的价值在于资料库。早期用户来豆瓣的原因也非常简单:要么是看重「电子收藏夹」的作用,把豆瓣当成日记本,坚持不懈地记录喜欢的东西;要么是一些码字的人偶然间在豆瓣找到共鸣,终于卖出自己那些不被人理解的碎碎念。

这批人是孤独的,他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弱

所以就有了连接用户的「小组」。这一功能与「书影音」几乎同步上线,可两者的使用人群重合度很低。「小组」身上少有文艺气息,有的大概只是亚文化和非理性。2008年风靡一时的豆瓣小组「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就是个典型。

豆瓣小组: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

一个类BBS的产品必然是包罗万象的,里面有找工作的,有谈恋爱的,有玩二次元的。所以只因它聚集了大量社会边缘人士和未成年人,就去嘲笑和指责它是不公平的。虽然没有准确数据,但我猜测2012年移动端上线后,豆瓣小组的火爆程度应该仅次于豆瓣电影。

毕竟,它是豆瓣中离社交最近的功能。

虽然建立了联系,可联系仅限于小组内,小组外的人依旧老死不相往来。所以2011年豆瓣上线了阿尔法城这个虚拟社区。它把豆瓣上的所有东西都融合在一张大地图上,逼着豆瓣宅们跳出自己的世界,去隔壁串门。设想如果在VR/AR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这个地图该有多火。可惜当初的二维平面只是一个化了妆的BBS,游戏的趣味性远低于复杂度。有一次我误点进去,只觉得跟进了迷宫一样一脸懵逼。鼠标随便晃了几下,便悻悻地退了出来。相信大部分人与我感受相似。

阿尔法城撑了4年终于关闭了,可在移动端它依然以不同的形态生存。实验产品「达罗」和豆瓣3.0主推的功能「小事」都继承了它的精神——陌生人社交。当然这两样东西无一例外都死了:达罗似乎还没开放邀请就关闭了。之所以用“似乎”这个词,是因为我跟大部分豆瓣er一样,对这个产品的认识仅停留在“听说”层面上……「小事」功能上线后几乎被所有人唾骂,终于在4.0乖乖回到二级入口的位置。

其实豆瓣产品分分合合背后的逻辑,可以粗略看成是工具和社交的博弈。当你注重工具时,你希望功能尽可能拆分,只要满足某一个需求就可以了。当你注重社交时,你希望大豆瓣来连接一切,在阿尔法城这样庞大的城堡里穿梭。工具性产品由于暂时无法被替代,还能顽强地活下去。孤立的社交产品却由于需求不刚性不高频,只能是阿北理想的产物。

在豆瓣最核心的功能「书影音」上,这一点也体现得尤为充分。豆瓣电影App最初的版本,只能查看院线电影和买票,可事实上我的诉求是写影评。我从前以为,这是因为豆瓣把「发广播」这种行为归为社交,所以不设置这个功能。可是大豆瓣出来后,我开始怀疑这么做是否真是为了工具的纯粹性。

说到豆瓣1.0,我记得2014年那个夏天,全世界的设计师都在嘲笑丑哭的绿星星,全世界的程序员都想帮它敲代码。不能评分和发广播也就罢了,如此简陋的App居然支持单个条目的即时讨论——没错这又是达罗精神的延续。

豆瓣1.0

「即时讨论」直到今天还存在,有种以「书影音」会友的感觉。然而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阿北始终放不下陌生人社交。这里不需要谈「内容沉淀」,因为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形式,陌生人随来随走的讨论根本没有内容

之前提到的「小组」,除了与豆瓣调性不太相符,还有个槽点在于:社交不像社交,工具不像工具。很多小组之所以活跃,不是因为社交氛围好,而是因为易用。最典型的是「租房小组」,它的效率简直秒杀一切租房App。前不久我在豆瓣小组和58同城上同时发布了租房消息,一天之内加我微信的有十几个来自豆瓣,从58来的只有三位。

「小组」效率很高,可也非常难用。你可以在豆瓣上同时看到几十个租房小组,而且无法用条件筛选。所以聪明的豆瓣er们早就发明了一堆豆瓣租房工具。明明是个社交属性占优的功能,却因工具属性爆红,未免有些尴尬。

一直以来都流行一句话:豆瓣模式的本质是通过工具属性把用户吸引进来,通过社区属性把用户留下来。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豆瓣PM说的,也不知道对不对。只能说目前来看,这句话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用户的确被吸引了,可身处注意力稀缺的碎片化时代,他们很难留下。

一边在移动端拆分功能打组合拳,一边在PC端推出阿尔法城连接一切。豆瓣为什么这么精分,因为没按剧本来啊。

3、风口

如果你梳理过豆瓣这些年的业务,你会发现11年来豆瓣并非按兵不动。它经常起个大早去迎接风口,最终却赶个晚集。

豆瓣主要的营收来源是:广告、导购和内容。商业模式本身没问题,可豆瓣总是“戴着脚镣跳舞”,每赚一笔钱都小心翼翼。

广告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对于此类有调性的产品而言,完全是“赔钱赚吆喝”的买卖。比如B站曾因为贴片广告的事向用户道歉,为了循序渐进地做广告前几天还专门上线了AD分区,挖空心思哄B站小学生们开心。

导购这块,豆瓣确实错过了几波红利。

先是几年前的线上购票风口。中国电影市场膨胀的那几年,正赶上互联网的千团大战。BAT纷纷入局烧钱,基本上把线上购票的蛋糕瓜分完了。豆瓣作为国内最早做电影资料库的网站,没做这块有些可惜。不过事实上它也没实力跟巨头竞争,专心做一个替用户决策的工具,去为各大购票平台导流就行了。

跟豆瓣处境类似,强行杀入购票战的时光网,因为没钱烧最终只能被万达收购。这几年也没少传豆瓣被谁收购的消息,可没一个是真的。既然不愿依附谁,就只能自动避开巨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算错过风口,只是自保罢了

接下来就是所谓的「内容创业」。豆瓣东西应该是内容电商中的老玩家了,没精力搭建平台或者自营,所以走的依然是导购路线。不管自营还是导购,豆瓣的电商之路好像并不那么顺利。原因可能在于:第一,豆瓣用户与“买买买”用户有很大区别;第二,UGC的长尾内容商业价值不高;第三,豆瓣是个产品大于运营的团队。

豆瓣东西

我想若非出于资方压力,豆瓣也并不愿意通过电商的方式赚钱。这么曲折,倒不如直接靠内容获利。毕竟豆瓣还是个以内容为主的社区。

所以近期豆瓣开始在内容上发力。在宣布成立豆瓣影业之前,豆瓣已经悄悄上线了原创、维权和赞赏等功能。豆瓣4.0是少有的一次不被用户骂的版本更新。因为它把不受人待见的「小事」置入二级入口,把「广播」和「小组」这两个除「书影音」外最常用的功能放到底栏。我想,当豆瓣er们说“它看起来越来越像网页版”时,应该是一种欣慰或者“终于等到你”的语气。

回归内容是件好事,可是路也未必有社交或者电商好走。

豆瓣阅读上线4年才想起来做IP,不是因为反应慢,而是因为不知道以何种姿势切入。豆瓣阅读的小说多为中篇小说,文艺性大过话题性,被改编成电影的可能性很低。为了增强作品立项的几率,前不久豆瓣阅读专门上线「影视改编」栏目,引入编剧这个角色。阿北提到的“短片计划”,又把导演拉了进来。这样豆瓣就集齐了一部影视剧的所有创作人员

然而也正如大家担心的,豆瓣的作者自嗨成分大过读者互动,小说本身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好。用同样的方式招募一批编剧和导演,会不会只是换个身份自嗨?另外,影视行业的烧钱程度难以想象,几年前豆瓣避开了千团大战,如今义无反顾卷进IP浪潮,是凶多吉少还是化险为夷,只能让市场来验证。

相关文章

  • 是时候聊一块钱的豆瓣了

    来今日头条创作空间两个多月,我几乎已经写遍了所有我常用的内容产品,除了豆瓣。因为豆瓣太慢了,每一步都走的很轻,轻到...

  • 是时候聊点神书了。

    曾几何时,我很自信且非常乐观的认为自己是个肚子里除了脂肪还有相当量的阅读的人。和小花,小文聊天的时候,我随便提出一...

  • 随便聊一聊 【豆瓣】

    对我而言,豆瓣就像是个工具,有几个场景总会第一时间想到豆瓣:(1)每次想去看电影之前,会看看豆瓣的评分,包...

  • 阿飞正传:时光里的背影

    今天聊一聊最近重新上映的电影《阿飞正传》,这部电影豆瓣评分8.5,是香港文艺电影的佼佼者。 1 当年刚上映的时候,...

  • 郫县豆瓣酱的细节性使用区分

    川菜的灵魂就是豆瓣酱,郫县豆瓣酱又是豆瓣酱中的战斗机。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郫县豆瓣的细节使用方法。 从制作工艺上来区分...

  • 是时候跟孩子聊一聊家庭的财政状况了

    在外滩城隍庙逛街,我被一对母子的对话惊住了。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儿拉着妈妈要买一条围巾,具体对话如下: 小男孩:“...

  • 又到了聊信心的时候了

    4月社融数据是真的不想谈,能想到差,没想到这么差,苏锡常、杭州南京,你们好歹也是江湖有头有脸的人物吧,不就是...

  • 写作这个东西

    今天在千聊里花了一块钱听了一节关于写作的课,名字叫做《只要一块钱,教你快速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是一位叫做刘主编的...

  • 来聊一块钱的

    昨晚睡得比较早,以致半夜醒来无眠,心里有好多话想倾诉,于是把他摇醒,来聊一块钱的!(其实也明白他的辛苦,...

  • 是时候了

    是时候了 是时候遇见 是时候画画 是时候离开 是时候歌唱 是时候重逢 是时候见面 是时候记录 是时候生活 是时候写...

网友评论

  • 3b89c36138c9:主要是我觉得豆瓣现在的用户质量越来越低了,那个小组里面的都是些啥内容啊,真是替豆瓣可惜。
  • f9b8ab3ac13b:写得太棒了。
    笔艾特纸:@仓廪一间 谢谢~

本文标题:是时候聊一块钱的豆瓣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qk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