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大概是笔者读过最好的有关新闻写作的书籍,以往读过相关专业书籍要么过于高大全,要么过于强调政治立场,这本书它就只讲如何写新闻稿,在写的过程中告诉你该如何去采访。对于新闻,笔者希望能够学到更加纯粹新闻写作方式,从实践中探寻新闻理想。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威廉·E·布隆代尔,他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撰稿人,本书原本就是华尔街日报内部培训资料,专门为头条特稿写作的记者培训所用的。本书林林总总内容很丰富,笔者只选取几条特别有感觉的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摘要1:“在采访一个故事之前以及整个报道过程之中,你都要考虑你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感觉。如果你对故事的主要方面或者发展情况感到可笑、怀疑或者愤怒的话,试着明确什么因素导致你产生这种感觉。跟着你的感觉走,记住你的分析,因为这些感觉会把你的报道和写作引入你没有预料的新领域”。
大段地引用了这一句话,是因为这个句话实在是太重要了。在决定采访一个人的时候,在列采访提纲的时候,其实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这一种感觉,,而在采访的时候,在写新闻稿的时候要不断的跟着这个感觉去构思、分析。迄今为止,笔者有过两次深度采访,对于周大哥“佛教”话题的采访,还没有什么经验,其实是无头苍蝇。在采访邱大哥“手镯”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白最核心的东西不在手镯,在“上进”,这是整个采访的感觉所在。
在写一篇书评、一篇读后感、一篇影评、一封信,肯定有一个由头,要说一件什么事,这个事就是感觉。所谓敏感,就是敏锐的感觉。
摘要2:“我发现好的作家一般都会使用三个证据来说明观点”“大多数记者没有把自己看作是讲故事的,是律师或者学者”
所谓好的作家,三个证据实际上说得是一个故事里应该有哪三个要素。笔者个人理解,分别包括时间,一个故事一定要有比较清晰的时间线,这样才会清晰;第二个是范围,数量、地点、多样性和强度都是在划定分为,这是基本的准确度;第三个是变化,说简单就是冲突,故事最精彩的部分。
故事思维,笔者最近体会得很深刻,比如在写信的时候,一旦进入律师状态与他人争对错,或者一旦进入学者模式滔滔不绝讲述自己的理论观点。写出来的文章是没法看的,笔者觉得最好的信应该是30%的文字需要夸对方,30%的文字需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10%的文字讲段子诙谐一点,20%文字写思想的精髓,最后10%留一个尾巴,为下一封信做准备。
摘要3:“所有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所有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现”。
其实关于这点,在电影中很能看到这点,比如一些好看的外国电影,虽然背景文化不一样,但是看到之后还是热泪盈眶,有时候就是因为人性在里面。高兴、悲伤、愉快,以及表达这些情感的方式。
摘要4:“如果害怕冒犯读者而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去迎合一屋子的人,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再多的写作技巧和策略都是没有用!”
作为一个记者,一个作家,一定要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在写某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我的地盘听我的”“我是我世界里的王”,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自恋是需要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