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地点就在住家旁边的田里,家里的小孩如果想要念书,白天就交给邻里间较有学识的读书人来管教,若孩子的人数较多,就找一个房子,摆上几张桌子,开始上起课来,这样的地方早期被称为「私塾」,晚近则称为「学堂」。收藏于台北故宫,绘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就生动地画出明清时代的学堂样貌。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的学堂1776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启动工业革命,大人进入工厂工作,社会发展面貌因而改观,开始塑造了今日的学校面貌。工业时代的学校不仅仅是为了服务工业发展需要,也完全复制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教师以十九世纪初发明出来的黑板为主要工具,在课堂上以有效的讲述方式,要求学生强记教学内容,学校则透过评量做为质量控管的手段。整个学校就是采用生产线模式,划分年级和学科,每一个学科再细分到知识概念,老师主要采用讲述式教学法来传授这些知识概念,而在结果上,学校专注在通过品管的”产品”,学生在一个年级中达到考试所要求的水平便能升上一个年级。这一套模式在工业时代尚还管用,但进入信息化时代,则处处显现与社会发展的脱节。
(图片出处:http://syedirfanhyder.blogspot.tw/2015/08/who-fails-when-student-fails.html)以讲述式教学来说,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它是一种相对简单且”感觉上”较有效率的教学方法。但早在1981年,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葛拉罕.吉布斯(Graham Gibbs)教授就写过一篇「支持讲述式教学的二十个糟糕理由」(Twenty terrible reasons for lecturing)的知名文章,探讨了二十个在教师口中经常听见的支持讲述式教学的说法。这些理由中包括了像「它是唯一能够确保所有教学内容都被涵盖的教学法」、「学生无法,或不愿意,独立作业」、「对于讲述式的批评仅适用于不好的讲述法」、「讲述式的替代教学法可能会增加工作量」等,吉布斯教授针对这二十个糟糕理由一一给予驳斥并进一步阐释。
但由于讲述式教学仍受到大量的支持,且执行上较为简易,因此课堂教学变革若能以讲述为主,搭配一些策略来提高它的效果,应该比较容易为大多数教师接受,也易于推动。可搭配的策略包括师生问答与对话、鼓励学生思考,以及强化课堂互动等。
有一堂英语课的例子是这样的,老师在教学中一边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边提问让小朋友举手回答,经过大约十题的互动后,老师秀出一个检测题让全班作答,收到所有回答后,老师秀出统计图发现竟然只有大约40%的同学答对,和先前在互动时看到答题者都能正确回答,直觉应该大家都会了的”感觉”完全相反,老师一下子愣住了,只说了「大家答题时要小心一点」,便继续教后面的内容。
在这个例子里,老师显然被互动过程中小朋友都能正确答题的”假象”所误导,互动虽然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专注在学习活动中,但它并不能保证可提高教学成效,必须辅以对话和思考,也就是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以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中指出:「团队学习的修练必须精于运用『对话』(dialogue)与『讨论』,这是两种不同的团队交谈方式。对话是自由和有创造性的探究复杂而重要的议题,先暂停个人的主观思维,彼此用心聆听。讨论则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加以辩护。」
根据彼得‧圣吉的观点来看一堂高中数学课的例子,大家可以想想老师用的方法是『对话』还是『讨论』。郑老师在教学概率时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请学生对这个题目涉及的是❶长度测度、❷面积测度,或是❸体积测度做出选择。
高中数学几何概型问题学生作答后老师显示统计图得到17人选❷面积测度,3人选❸体积测度。此时郑老师翻开每一位同学选择数字的统计图,并从选❷和❸的同学中分别请一位来向大家说明他的选择原因。
第一次作答统计图学生们说明完后,郑老师保留原来的作答记录,然后请大家再答一次。答题后再显示统计图发现,仍然是17人选❷,3人选❸。此时郑老师再翻牌发现,各有一位同学在听完前面同学的说明后改变了答案,也就是一人从选❷改选❸,另一人则反过来。郑老师于是请这两位同学再说说改变想法的原因。
第二次作答统计图大家分别听完这两位同学的说法之后,郑老师同样地保留前两次的作答记录,并请同学第三次作答。作答完后显示统计图,结果是所有同学都选了正确的答案❷,再没有人选❸。
第三次作答统计图观察郑老师这段教学会发现,他在学生答错时并不是直接纠正他们,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将自己作答背后的想法说出来让其他同学听一听。在说明时,同学必须设法将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做的是对自己内在知识概念的再确认。在听说明时,每一个人会对照自己和对方想法的异同之处,看看原来想的对不对,如果对方的说明比较有道理,那么自己所想的和他的差异在哪里,这种对照修正是自我进行,而不是由权威者(老师)强加的。
而老师在做什么呢?老师自己并不做直接教学,甚至发现学生有错也不立即纠正,而是鼓励与引导同学根据自己的答案说明想法,并且在每一次作答时找出改变想法的学生,请他们清楚说明原因。这段教学的美妙之处在于,老师其实什么也没「教」,但学生却全都「学」会了!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那个谆谆教诲的学究,而是一个让学生青出于蓝的教练。
前面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郑老师这段教学用的是『对话』还是『讨论』?郑老师透过提问让学生先思考,接着利用互动工具取得全体学生的思考结果,根据这个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对话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思考,然后再互动、对话、思考,直到最后一致的结果产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