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团建活动中,我们在熊猫老师的课堂上理解了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蹲下来与孩子对话。也开始思考我们在班级管理在课堂上要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在鼓励与正确的沟通中培养孩子倾听与表达的能力,用活动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班级氛围,教孩子学会共处学会分享。熊猫老师让我们在游戏和挑战中设身处地地感受,给予我们思考的方向,大家一起通过活动总结出有效的做法,为我们的工作与教学提供有效方法。在今天的课堂中,沈旭老师就在教师的层面,通过事例与理论结合的方式,带我们用科学的方式理解儿童,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及教师本身的情绪管理与思维。沈老师像一位智慧的学者,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与事例结合,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分析,给了我们许多有效的方法与思考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过去自己的教学与班级管理,收获颇丰。
如果你是孩子一、对孩子的期待
沈老师的课堂从对自己与学生的思考开始,我们对学生与自身的担忧与期待是什么?“健康快乐地成长”、“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终身学习”......期待中体现着老师们对教育的热情,对孩子的关爱。我们带着这些期待走进教室,投入教学,去跟孩子谈话,去家访,绞尽脑汁想很多游戏活动,用心关爱孩子,用关心与爱护感化他们,还是会有很多很多的无奈与无力。大概这就是教育的常态吧,在不断的期待中成长自己,在无数的无奈之中磨砺自己。
如果你是孩子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也不断在期待与无奈中徘徊,异想天开地想着用自己的力量解决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且不知自己忽视了与学生建立关系。表面看来建立关系多简单,与孩子们交朋友,玩一玩便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但是当老师找孩子谈话,他们好像就会条件反射似的建立起心理防线。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说教孩子,温柔地将自己的看法传输进孩子的脑中,获得孩子的点头与语言表述之后便觉得将事情解决了,事后可能还在心里暗喜,以此来获得一丝职业幸福感。
沈老师提到了在解决问题之前需要澄清,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的期待与感受告诉学生,同时也要听孩子的感受。之前的工作中,我有意识听孩子的想法,但是常常不能持续自己的耐心,没能很好地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不断澄清的过程就是建立关系的过程,让他人觉得在沟通中获得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快速地得出结论。”我明白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建立关系,建立关系便是了解,了解他人的需求,了解原因。接着看方法,找到适合当下问题的方法,去试着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不了,就需要反思,是否之前的方法有问题,再分析自己的不足,做出改变,修正自我的方法。再反复此过程,不断进步。
记忆深刻的是沈老师所提的案例中,老师因为学生上课吵闹,捣乱,不完成作业而十分苦恼,这也正是我们工作中最常令我们烦恼的事情。当沈老师从身体发育情况(视觉、听觉、发音、身体协调性、高矮胖瘦、有无换牙、有无肢体障碍等)、脑神经是否发育良好(专注、理解、表达、情绪、自控等都与脑神经发育相关)这些方面分析时,我恍然大悟。一方面,要求孩子自控是很难的,我们要把要求降低。另一方面,孩子对时间或其他事物的概念,还有许多的认知是和家长与老师是不一样的。需要一遍一遍地理解,示范,让孩子明白,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才能有所进步。
如果你是孩子二、与孩子相处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希望大人如何与你相处?我们无数次拿着对孩子的期待来严格要求孩子,却很少思考:孩子心中的期待是什么?下午的课上,沈老师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与需求提出了一些与孩子相处的建议,对照每一条建议,我们都能感受到在教育的路途中,教师对孩子的重要影响与责任。
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说“角色榜样是教师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之一。”夸美纽斯也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是孩子观察周围世界的一个窗口,他们会无条件地听从老师。很多孩子犯错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多人只是告诉孩子你不应该这样做,而没有说应该怎么样。学校教育中,教师能告诉他们,也能影响他们。所以,在要求孩子做到的同时,自己要先做到。
在沈老师的分享与讲解中,我不断在反思自己,心中偶尔会有一丝难过,也会有一些喜悦,更重要的是,心中还有希望与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