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阅读完《认知觉醒》第五章第五节——打卡打不出未来。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那样,有第一触动点的感觉,要记录下来,现在关闭电子书,回想一下哪些方面对你来说有触动。
刚开始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很奇怪,自己明明是打卡控,其实每天也就那么几件事情,完成自己的任务目标,像文中提到的会陷入打卡认知的误区,是因为
动力和动机扭曲
过多的打卡需求,从打卡的角度来说,动机和动力产生了偏移。比如微信运动,一开始是为了让大家养成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即便是没有打卡任务机制,也会坚持下去把。但是随着加入排行之后,人们为了排行开始绞尽脑汁,不再是为了自己身体情况而是为了比拼,当时间推移,热情消退,动力减弱,难度增加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从仅仅从健身转移到了达到完成度,太难的任务降低了本身学习需求,囫囵吞枣的打卡,为了看起来圆满的答案而已。
闭合认知
所谓认知闭合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
打卡心态的特性在于,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所以单纯抱着打卡这一任务心态去学习,很少会有强烈的主动性,毕竟在任务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关注的是完成情况,对任务本身没有更大的热情。
所以降低学习任务目标和心态,能不能享受沉浸的状态。现代人很难获得幸福感,多是因为这种快节奏和急心理,但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何其枯燥,它无法让我们享受过程,只会让身心紧张、焦虑、麻木和分裂。
在《今日简史》一书中,尤瓦尔·赫拉利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做了极为深入的思考,但是在谈到生命的意义时,他说出了这样的感悟:我和这个世界之间隔着的是身体的感觉。
个体生命的本质意义就在于身心合一,去觉知真实的生命过程,这其中有禅意、有哲思,也有科学。至少在学习时,身心合一、极度专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从学习活动中收到精细、强烈的正向反馈。然而任务心态破坏了身心合一的状态,这种不良体验会加剧人们对学习活动的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
解决方法策略
用记录代替打卡
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

设下限,不设上限
好比假设,我们每天背单词达成任务数量为100个,都觉得很难,如果时间不够,忘记打卡的情况下,会匆匆了结。那么我们调整任务下限为20个,完成之后,会觉得任务简单到好轻松,都不会觉得难,那么心态上的转变,可能学习上就没有那么痛苦,因为没有痛苦,心态上就会享受,那么多学1-2个词汇,也会觉得无所谓,比较轻松。
完成目标毫无负担,且此时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精力旺盛,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毕竟此后多学一个单词都是额外的收获,心态全不同,身心容易沉浸,不会顾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
这种策略的智慧之处在于规避了任务闭合需求,只要觉得有意思,你就可以一直学下去,直至自己觉得有些吃力。由于没有设置具体的上限,比起打卡模式,新策略的能动性要强很多,而且能动性还是可持续获取的。
微习惯策略
这个策略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从《微习惯》一书中获得的启示。作者斯蒂芬·盖斯为了养成好习惯,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50个字,这种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法最终促使他拥有了良好的身材,养成了阅读习惯,还写出了自己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