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开始学习《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中讲到宁波鄞州人杨自惩曾下跪替囚犯求情,他慈悲心有没有在他的后代身上得到福报呢?请随我一起往下读,就会知晓答案。
杨自惩恻隐之心福荫后代
原文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儿子,长曰守陈,次子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译文
杨自惩的家里十分清贫,但是对于别人的财物他从来不贪恋,别人赠送给他的东西,他也从来都不收取,但是每次遇到缺少粮食吃的犯人,他总会想方设法的救济他们,有一天又有好多名新来的犯人,没有粮食吃,挨饿了。杨自惩想要救济他们,可是他自己家里也没有存粮了,如果把粮食给新来的囚犯们吃,那么他自己和家人就没有粮食吃,如果被粮食留给自己吃又觉得囚犯了,实在太可怜了,一是杨自惩和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问他,“那些囚犯是从哪里来的”?杨䏌惩回答说,“是从杭州来的,一路上都是挨饿过来的,现在脸上已经没有一点血色了,像是又青又黄的菜一样,几乎用手都可以捧起来,”于是夫妻两个就把用来自己吃的米煮成粥,送给那些囚犯吃了,后来他们生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守陈,二儿子叫杨手址,做官一直做到了南北吏部侍郎的位置,他们的大孙子也做到了刑部侍郎的位置,二孙子也做到了四川廉访使的位置,都是一代名臣,现在的名人楚婷和德政也都是杨自惩的后代。
解读
除了替囚犯求情之外,杨自惩还做了很多善事,他不忍心看到囚犯没饭吃,所以宁可自己和妻子饿着,也要把米留着让给没有饭吃的囚犯。
杨自惩在把自己家的口粮让给囚犯的时候,并不是自己私自决定的,而是和家里的妻子商量并且得到妻子支持的,这说明杨自惩的妻子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杨自惩为善虔诚,用心积累阴德,数十年如一日,最后的结果是儿子、孙子都是朝廷正三品,延续数代都是朝廷要员。
其实,重要的不是看到了杨自惩一家的显贵结果,而应该弄清楚杨自惩一家,获得显贵结果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一家广积善缘和阴德这才是关键。
谢都事好生之德福后辈
原文
昔正统问,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土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
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注释
正统:这里指明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
译文
以前在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时候,有一个叫邓茂七的人在福建带头造反,有很多读书人和老百姓,都跟着他一起造反,于是朝廷就命令曾经当过都宪的鄞县人张楷去福建剿灭反贼,张楷用计策抓住了反贼头领邓茂七。
后来,张楷又派了福建当地的谢都市去搜捕剩余的乱党,搜到之后就地格杀,谢都事不想乱杀无辜,于是他想想办法,找到了反贼的名字,凡事没有在名册中留下姓名的,就暗中发给他们一个白布旗帜,并且和他们约定等到大军到来的时候,把旗帜插在门口,谢都事就会禁止士兵乱杀无辜,最后他这么做保住了1万多人的性命,后来谢都市的儿子谢迁,在科举中考中了状元,当官当到内阁首府的位置,他的孙子谢丕后来也中了探花。
解读
邓茂七佃农出身,勇悍自智,是明代中叶著名的起义军首领,他带领的起义军人数一度达到了80多万人,控制了大半个福建,20多个州县,还攻破江西石城、瑞金广昌等地,形成了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撼动了大明王朝的统治。
明英宗下圣旨给当过都宪的人张楷,让他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剿灭邓茂七叛军。
张楷收买了一个邓茂七身边叫罗汝先的人作叛徒,由于叛徒引诱,邓茂七再次率兵进攻延平。农民军在路上被明军埋伏的火铳、火炮等突袭,邓茂七和一些农民军的主要将领当场战死。
邓茂七等人战死后,农民起义军的形势急转直下,很快就失去了对大明朝统计的威胁,虽然还有几十万反贼,躲在城中需要剿灭,但张楷也知道,想彻底消灭这几十万人很麻烦,同时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圣旨交给的任务,于是他把剿灭剩下的叛军的事情,交给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福建布政司的谢都事,一同交给他的还有反贼的名字和斩尽杀绝的命令。
都市,并不是个大官,按照明朝的官职来说,顶多就是个七品的芝麻小官,谢都事这个人虽然官职不大,但是这个人非常善良,也非常聪明。他接到的命令是对叛军斩尽杀绝,那就可以理解为凡是和叛军沾上一点点关系的人,都应该被处死,但是谢都事不想这样做,他认为只要没有参加叛乱那就没有罪,不应该算在斩尽杀绝的行列中,虽然他不想杀错人,但是他害怕执行任务的官兵滥杀无辜,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保全了一万多人的性命。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善因才能得善果,谢都事的儿子谢迁官位做到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称得上权倾天下,显贵至极了。谢都事的孙子谢丕中了探花之后,就任耶吏部侍郎之职。
谢家能够如此的显赫和富贵,是他怀着一颗慈悲心,拯救了1万名百姓的生命换来的。同时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又一有力证据。
说到这儿,我说个题外话,我经常看战争片,敌人举白旗时,我军不再追杀,举白旗表示投降,可能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吗?我不知道说的对不対,认你们见笑了。
回归正题,今天就分享了两个广积善缘、积阴德的小故事,了凡先生还说了很多,想不想继续往下读,如果想我明天继续分享。
感谢您的关注,感谢您的阅读!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