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塝上板栗树的神奇传说
文/胡艾
堆盘栗子炒深黄, 客到长谈索酒尝。
寒火三更灯半灺, 门前高喊灌香糖。
——唐 杜甫
板栗香甜可口,做干果零食或是做菜肴佐餐都很相宜,它不仅含有大量淀粉,可以直接生吃,而且含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有很好的食疗保健功能。
板栗的作用在中医养生上一直很受重视。《名医别录》说栗子"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入脾肾经。
民间用板栗补养、治病的方法很多。
早在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就说板栗是"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齿根浮动,也常食用栗子,他在诗中写道:"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炝燔疗夜饥……”
在内冲瑶族村的大风塝,就有棵500多年的板栗树。
这棵国家一级保护名木,树高8米,胸径92.6厘米,平均冠幅15米。
据说这棵板栗树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呢!
春秋时,许国是楚国的附庸国,战国初期被楚国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
许氏后人几经迁移,有一支族人来到了药姑山中,住在许家坦。
几十年后,许家人丁兴旺。
许家老大便在离家不远的山塝上开荒种地,并造了房屋娶了媳妇乐业下来。
居住地被称为“大许塝”。
大许和媳妇除了种地外,还在山上狩猎,采食野菜野果。
那年深秋的一个晚上,大许睡意朦胧中,见到一个裹了头巾,穿了长袍,脚缠布条的老头,站在家门前的一颗树下。
几个青壮年正拨弄着一个个刺球,捡了里面的果粒,正往口袋里装……
大许打了声招呼,问道:老爷子你们是谁呀?捡了这野果子干什么呢?
老头含笑。
一个壮年人站出来答道:我们大王带我们来捡回去吃呀……
再想说些啥时,大许却梦醒了。
第二天大许早早地来到了那棵树下,只见几只山鼠在啃食树下的果子。
待大许走近时,山鼠竞含着果粒迅速离开了。
大许一看,地上满是一个个带刺的毛球,有的裂开了,里面露出黄褐色的果粒。
想起昨夜做的梦,大许捡了些许回家。
晚上放火炕里烤。
咔嚓一声炸开了壳。
大许闻到了一股清香,于是放嘴里嚼,发现甜甜的。
大许便把捡来的果粒都烤熟吃了。
是夜,雄性勃发,夫妻俩欲醉欲仙了一宿。
清晨起来还浑身是劲,充满了力量。
次日大许就把树上的刺果都摇了下来,夫妻俩一颗不剩地带回了家。
到了晚上,大许又在火炕里把果粒烤熟了自己吃,还给妻子多吃。
又是一夜的夫妻快活。
如此重复了好几个晚上。
妻子与大许商量,如此好物,咱们干脆留些种子栽种这树。
于是他们在房前屋后便挖了坑,浇上水,种了下去。
大许娶媳妇好几年了,一直没怀上孩子。
自从吃了这些果粒数日之后,妻子居然有了妊娠反应。
十月怀胎,第二年生了个白白净净的胖小子。那年春天,种下的种子也长出了树苗。
因为吃了果粒,才怀上了孩子的大许,把孩子起名为“粒子”。
吃了果粒浑身有力的种子种出的树苗,夫妻俩便称作“力树”。
这药姑山下有个“戴家屋”。
住着戴氏夫妻,也是婚后几年了,还没生下一男半女。
闻说大许的故事后,备了好酒好菜招待大许一家,并到其家索买“力树”的果子吃。
大许就给了戴家夫妇不少。也是次年,戴家便喜添了儿子。
后来戴家的儿子长大,并当官发财了。
为了感谢大许梦中的大王,带人提示了这能吃的刺果子,便在戴家屋的场地修了庙,起名“大王庙”。
戴家子孙领头,每年在九月中旬举行三五天盛大的祭祀活动。
戴家屋后代繁衍到了几百人,尽享荣华富贵。
这样过了好多年。
有姓胡的人家从江西迁移到了这南方小县。
胡姓的一部分子孙又迁到了这里的药姑山下,并发展成了名门望族。
戴家屋人因为发迹了,把屋场卖给了胡姓家族,举族迁到了城镇。
胡家人便以迁到这县里来的始祖的名字,把“戴家屋”改名为“大乙屋”了。
胡家人的子孙多了,屋场住不下。
便在“老大阳”建了新庙,拆了老“大王庙”做居室。
但夜间总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好像有人在说着什么话,鬼鬼祟祟干着什么事情。
就闲置了。
再后来便改做了“养猪场”。
胡氏家族延续了戴家人每年的祭祀活动后,又把“养猪场”建成了住房。
再也没听说夜里有过什么动静。
“破四旧,立四新”……
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老大阳”山嘴上的“老大王庙”,几乎颓废。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宗教信仰自由了。
村民们又自发集资建了个小庙,恢复间断了多年的祭祀活动。
山下有个企业家到“大许塝”游玩,来到了那棵“老力树”下。
听人讲起了大许塝上那个大许做“梦”的故事。
也为了回报家乡,打造旅游景区的需要,私人出资数百万元。
花一年多时间,聘请能工巧匠,扩建了那个小庙。
如今的“老大王庙”金璧辉煌,豪华富丽。
方圆百里绝无仅有。
说来也神,这企业家本来育有几个“千金”。
建成新庙的次年竟然又喜添了个儿子。
有一年大旱,”大许塝”大许栽的那些“力树”大多数都枯死了。
只有大许梦到过大王的那棵还挺立在那。
除了长得更粗壮了,一直鲜活如初。
他的后代不忍心把枯死的“力树”用来做柴烧。
便用来做了家俱,结果好多年都用不坏。
连做成的板凳也经久耐用,耐力。
就又把这树称作“板力树”。
如今已被写成“板栗树”了。
“大许塝”的许姓人家,也许是像山下戴氏家族一样。
发迹了,整体搬迁到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去了。
胡姓的子孙便搬了去住。
胡姓人在山塝上发现了个“风洞”,洞口寸草不生,时时刻刻有风吹出……
“大许塝”上已经多年没住有了许姓人家。
于是今天的胡姓人,就有意又把此地称作“大风塝”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