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好吵,无形的社交更让人疲惫。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要学会营销自己,要去敢于表达、主动连接、去分享、去演说,去提醒用户“关注、点赞、分享、转发”。
这些看似很平常且轻松的事情,但是换到自己身上就变得有难度、不自然,甚至是别扭难受。但为了“不落伍”“不被时代淘汰”,还是鼓足勇气去做,好听点的说法是想要挑战自己、突破自己,但没多久,就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
这样能真正缓解焦虑吗?真的必须去大声地叫喊叫卖吗?就那点不够自信和不够自然的声音被其他人盖过的时候,是要更大声地呐喊吗?扯得嗓子都哑了,还是得坚持吗?
其实,除了“主动社交”这个路,还有一条不拥挤、安静不焦躁的很适合不擅长即时表达的内向者的成长之路,那就是“被动社交”,产出更独特且具有长久价值的作品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让作品替自己说话。
典型人物就是李子柒。可以发现,虽然她的视频作品里,从不和观众对话、互动,但是我们仍然被她所深深吸引,吸引我们的,正是她的作品本身。
她安静专注,去认认真真拍好每个视频,创作那被人们羡慕的美好生活。
这就是通过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创造的优势。
内向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我们更擅长和事物而不是人物打交道。虽不擅长社交,但在创造上有优势。
因为内向者的脑回路更长更复杂,对外界的反应会比较缓慢,而且需要更多的时间空间来恢复能量,而外向者能快速地和外界互动且不容易疲惫,甚至从中反而得到能量。
没有所谓的好与不好,只是各自有各自的优劣势。我们认清楚,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
运用“被动社交”,持续专注产出独特有价值的作品,做自己的灯塔,持续发光发热,让对的人自动吸引而来。
而不是自己拿着手电筒,挨个去寻找去说服别人。
想起刘润老师的一个视频里讲到,他不去对方公司的办公室,而是让对方公司的老板来到他自己的办公室去商谈。
当时他还不是很有名气,而且对方是个大公司老板。通常我们会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要赶紧去,但是他依然坚持不管是谁,都要亲自来他的办公室。如果对方不愿意,那说明还做得不够好。
所以,如果还没吸引人来,或者吸引地不够多,那就是散发的光和热还不够,还没能覆盖更多更远。
只是这个价值之路还需要长期主义,要抵御短期的利益和忍受没有被关注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我是一个内向型的人,写作之后,让我走上了“被动社交”的道路,通过文字固化思想去表达,这种沟通方式让我更自在更轻松也更擅长。
但无论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都需要去创造价值,无论如何宣传、表达、营销自己,那本身自己也应该是一壶“好酒”,不然,也持续不了太长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