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力挽狂澜孟将军
第三节 守安丰
蒙古军在口温不花、张柔的率领下,围攻了黄州几个月,因遭到孟珙坚强有力的抗击,毫无建树不说,还损兵折将,灰心丧气地北撤,转战安徽,攻安丰军(安徽寿县西南),意欲在安丰出口恶气!
安丰军守臣是杜杲,杜杲颇有战略眼光,他早判断蒙古军回撤,必将拿他安丰军撒气。杜杲预先把安丰居民迁到淮南,自己率军全部撤出安丰城,埋伏在安丰城外四周。儿子杜庶负责押运粮草,布防在部队外围。
蒙古军前锋气势汹汹闯入安丰城内,才发现是座空城,城内既无军民也无粮食补充,乘蒙古军蒙圈之时,杜杲即率军杀入城内,蒙古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宋军穷追猛打,大获全胜。
蒙古军不甘心失败,卷土重来,利用火炮攻城,把安丰城的城楼全部焚毁。
对于修补城楼,杜杲开始采用的方法是:随坏随补休,即哪里城楼烧毁了就派人到哪里去修补。这样修补的缺点是,人手分散,不够迅速。
在摸索中,杜杲发明了一种用木材搭构起来的“移动木楼”,可以放到护城壕沟的旁边,上面开有箭窗射击,楼与楼之间用横木连接,如同城墙上一样,这种楼的坚固度是普通城楼的几倍,缺点是木制,容易着火,但制作方法简单方便,制作材料充足。
杜杲一下子就做了几百个“移动木楼”,布置成防线,哪个楼被蒙军火炮烧毁,就及时用“移动木楼”填补,如同有了一道道移动城墙。
蒙古军又命“拔都鲁”攻城,“拔都鲁”是什么人呢?他们是蒙古国犯死罪的囚犯。“拔都鲁”上战场,可以将功赎罪,因此他们采取不要命的打法。输了反正是死,赢了就赚大发了。而且他们用牛皮做厚甲,蒙住全身,连头都看不见,一味猛冲。但杜杲很快找到了他们的弱点,再严密的铠甲也不能完全遮住眼睛呀,杜杲挑选了一批军中的神射手,使用一种特制的小箭,专门射击蒙古军“拔都鲁”的眼睛,许多“拔都鲁”眼睛被射瞎而退。
“拔都鲁”被废,蒙古军又想到了新的攻城方法,打仗其实就是打头脑,勇气、勇力只在其次。蒙古军用石头在安丰城外的壕沟(护城河)上填出二十七道石坝桥,可以直通到安丰城下,但杜杲马上见招拆招,派宋兵攻夺并扼守住护城河内侧的二十七个石坝桥头。
随着两军你来我往,各路宋军援军也接近安丰,池州都统制吕文德第一个率援军到达安丰城外。他用计一举突破蒙军包围圈,杀入安丰城中与杜杲会合,宋军士气由此大振。
蒙古军再出新招,借助风势进行火攻,孰知,天佑杜杲,突然间风雪骤至,大火顷刻熄灭,蒙古军一下傻了眼!杜杲招募的敢死勇士乘机向蒙军反攻,夺得一些蒙军填筑的坝桥,随后,安丰城里的杜杲军、吕文德军,与安丰城外的余玠军、赵葵军、夏贵军等内外夹击蒙军,击退蒙军,并把蒙军的火炮、攻城器械等来不及撤走的器具全部摧毁,蒙军遭受严重打击,遗尸一万七千多具后仓皇撤退,安丰保卫战取得完胜。
安丰三个月的坚守,是宋军在两淮战场取得的又一个重大胜利。战后,杜杲升任淮西制置副使兼知庐州。如果仅凭一场安丰保卫战,杜杲难以和半个孟珙式的帅才并列,几个月后,杜杲还取得了一场更大的胜利,我们下节再讲。
安丰保卫战,池州都统制吕文德闪亮登场,吕文德是继孟珙、杜杲之后的抗蒙名将,但吕文德是位矛盾人物,他有大功,也有大过,我们也以后再讲。
这段时间,南宋还取得了真州(江苏仪征)保卫战的胜利。真州守臣为丘岳,蒙古主将是察罕。丘岳在真州也准备充分,蒙古刚攻城,就受挫。丘岳乘胜派军出战,在胥浦桥用强弓硬弩射杀蒙古军挑战者,敌军稍微退却。
丘岳随后又在城西设伏,杀了蒙古军骁将,蒙古军士气由此大打折扣。丘岳再乘势选勇士袭击蒙古军大营,焚烧了他们大营,蒙古军军心动荡,两天后,蒙古军主动撤退。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孟珙、杜杲、丘岳各自率领的城市保卫战之所以获得胜利,无一例外都采取了主动出城袭击的战术。主动出击,说来容易做来难,这不仅需要谋略过人,更需要胆略过人!
佐料:《宋季三朝政要》卷一记载,吕文德是安丰人,身材魁梧,性格勇悍。
吕文德最早是位樵夫,在安丰城内卖柴。赵葵为淮西置制使时,有次巡查安丰军,在安丰城里发现了一双别人遗弃的草鞋。这双草鞋尺码特别长,赵葵很惊异,有人介绍说,这双鞋好像是一位卖柴人的。
赵葵派人拿着这草鞋按图索骥,找到了吕文德家,吕文德刚好进山打猎去了,该官吏在吕文德家等了一天,傍晚时,吕文德背着一头老虎、一头鹿回来。该官吏惊叹不已,说明来意,吕文德留他住宿一晚,第二天一起来见赵葵,赵葵即命吕文德在帐前效力,此后屡屡立功,最后显贵一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