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夜话(2024.1.16)
教科室专门召开“在研课题”阶段推进会,邀请我在会上发言。
特别开心:一为教科室如此活动设计点赞,二为能有这么一段时间,可心无旁骛和大家一起聚焦科研而心生喜欢。
跟大家聊点什么呢?
一、无限可能: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这次的会议主题是“在研课题”阶段推进会。“在研”,意味着还没有结束,意味着我们正在路上。在路上,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状态,寓意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打算,都有机会、还可以去实践、去检验。
所以,单凭这一点,我要热烈祝贺我们所有在研课题的主持人以及团队成员,为大家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动态生成:随时都可以再出发
在研,意味着无限可能。但,也仅仅只是可能。能否梦想成真?还需要借助一个又一个的实践。
结合个人课题研究的经历以及他人分享交流的经验,建议我们要多提高敏感性,提升执行力。
(一)提高敏感性
围绕课题,大到国家,小到学校,教育以及其他领域的方针政策、会议精神、领导讲话等,都在需要密切关注的范围之内。课题主持人以及团队成员需张开眼睛,打开耳朵,及时捕捉新动态、新要求,把握新方向,搜集新资讯。以丰富和完善在研课题。
比如,我们正在申请结项的课题《以趣激理学数学—“数学故事汇”特色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于2020年立项。就根据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及时充实课题研究背景,在原来学生、学科的基础上,再增加双新的要求。
(二)提升执行力
常言道: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所以意识和捕捉到新资讯后,还需要立即行动。找到与在研课题的链接点,瞄准在研课题的生长点。借力整体环境和良好氛围,推动课题研究,实现提档升级。
比如,有老师开展结构化研究。研读新课标后,就会发现其与跨学科主题活动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其还与大问题、大单元等也纵横交错,彼此交叉。
三、关注转化:链接教育体现价值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课题研究也要立足教育教学实践,提出真问题,开展真研究。
何谓真研究?我想有一个标准不容质疑。那就是研究的开展能对教育教学具体工作有所促动。如果能够实实在在解决一些问题,则更有意义。
比如,有老师研究结构化,梳理了小学阶段全部数学教材,生成了一份清晰完整的结构导图。此举既增进了老师对于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了老师解读教材的能力,也生成了一份宝贵资源,可分享到更多人。取得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效益。此正是有建设性、有生产力,转化落地的直观体现。
因为其他工作,终未能参加“在研课题”阶段推进会,但是上述想法仍换一种方式与大家分享。
————2024年1月16日,写于桂山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