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他是一名同时代人的书记员。~引子
(一)鹿鸣山下
1983年初,南阳地区粮食局开展内部职工培训,在全区粮食系统考试选拔招收学员。社旗县粮食局按照地区粮局的通知,组织城区局属单位和乡镇粮管所的青年职工(当时我在太和粮管所工作)集中到县城强化学习一星期。
随后,县粮食局教育股长张天一带队到南阳市粮食局招待所参加考试,自己有幸被录取,接通知后,心情非常激动。原因是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对过集体生活有一种向往,能够外出学习也算一生中过一段学生集体生活,感到无比的荣幸。
那一年,社旗县一共被录取13名学员,在一起学习一整年,结业后,经常来往的比较熟悉的同学有林新国、陈付淼、刘旭、郭生、薛文秀、张玉琴、王海珍、赵金花等,其他同学一时回忆不起来了。现在,这些同学多已退休,闲赋在家,携孙侍家,颐养天年。
学校位于南召县云阳镇鹿鸣山下南2千米处,校区周围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大门前面是通往南召县城的公路穿镇而过,西有鸡河,东有鸭河,两条小河在云阳镇南交汇流入鸭河水库。
而学校背靠的鹿鸣山,峰陡峦翠,主峰海拔438米,素有“鹿鸣耸翠”之誉。据说这山里过去有鹿,因此取名鹿鸣山。
校舍前身是南阳地区云阳工区粮食局办工楼,工字型红砖三层楼,在当时很有气派。据说当年国家搞备战,选定在云阳镇山沟里兴建兵工厂,多称三线厂。
在云阳镇生活半年时间里,我去过东风厂,红阳厂,向东厂,我的姨和姨夫都在红阳厂工作,姨夫还带我到红阳厂车间参观过,主要是生产炮弹。
有个学员叫孙召齐就是向东厂的子弟,也领着我到他们向东厂去过。为服务这些三线厂,南阳地区粮食局专门设立了云阳工区粮食局。
随后,云阳工区撤销,地区粮食局便把工区粮食局改为南阳地区粮食干部学校,作为培训内部职工的基地。
我们是第一期招收的学员,全区13个县市一百多名学员,学期一年主要学习的是会计知识和粮食商业会计。具体学习的是借贷记账法,其中有一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至今,我还记得并且能运用到会计做账中。
平原长大的人对山稀罕,一有空,我们就跑到校后的鹿鸣山上游玩,从鹿鸣山南坡上去往北有三重山,大部分学员只爬了两重山。
记得,有一次,我坚持爬上了最后一道山,看到北面山坡陡峭,基本无法下去,而奇怪的是在半山坡处有一似农村的碾盘平放着。回来后,询问当地人这是咋回事,当地人说,这个碾盘可不寻常,相传,刘秀当年避难曾在碾盘上住过一晚上。此事是真是假不好说,反正,王莽撵刘秀在南阳的传说太多,这只是其中一个罢了。
学校的西边有条小河,沙石河床,中间河水深到脚脖,潺缓流淌,清澈见底。夏天,我们经常去洗澡,平躺到河里河水半淹着身体哗哗顺溜而下,那天然洗浴的情景和滋味回想起来真美,真享受,超过现在城里的这浴那浴。
我们在那学习时,学校离火车站大概有五六里,中间有座桥,桥南是一片大河滩。
前年,路过云阳镇面貌已全非,云阳镇与火车站已连接在一起,道路两旁都建成了高楼大厦,学校大楼也拆除开发了,当年的云阳镇,当年的学校印象荡然无存。留下的多是感慨,当年,自己二十来岁,满头青发,如今半百有余,两鬓斑白。时间似白驹,世事多变迁。
转眼间,学校通知放暑假了,秋季学校开学要搬迁到南阳郊区七里园。等我们带着被包、生活用具真要离开学校时,有点依依不舍了,走多远了,我还回头望望那青翠的鹿鸣山。心中默念再见了,鹿鸣山,有时间,我还会来看你的。
(二)在七里园
到秋季开学,学校已搬至南阳市老飞机场北面七里园乡政府机关院内(乡政府机关已迁它处)。学校领导和老师也调换几个。记得,校长是一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营级转业军官,常发牢骚的一句话是,老子在部队管四五百人,现在领十几人,开水还得自己打。大概是刚转业不适应地方工作,发发牢骚消消气。
教专业课的是地区粮食局会计科冀科长,会计业务那是响当当,听他的课,受益匪浅,享用至今。教语文的老师姓胡,个子不高,戴付近视镜,印象叫深。教过刘禹锡的《陋室铭》,教到最后几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尤其是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语调猛一提高,常常引起学员们哄笑。当时,我用功整篇都会背,至今,还能通篇一字不差背诵下来。
还有个校团委书记叫刘x儒,当过兵,长四方脸,明媚大眼白静子,1.71米的个子,长得英俊标致又能歌善舞。课余时间,我们经常在一起玩,不分老师和学员,高兴时,刘老师在寝室拿起扫掃当枪表演军事动作,非常标准,一曲《金梭银梭》歌曲唱得相当不错。
时间长了,私下学员们议论此人精神上多少有点问题。结业时,他送我一歌曲书本,写的还有留言,这个书本至今我还保存着。后来,我听说他卧轨自杀了,很惋惜,心里不得劲好长时间。
在七里园学习时,突然,院子里抓进来几十号人,大部分是年轻人,有的用绳子捆着,有的用自制手铐(用钢筋做的一头用锁锁着)铐着,吃饭解手也不打开。当时不知咋回事。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84年严打”,当时,社会治安不好,成为当时面临的突出问题。党和国家为了打击犯罪,保障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开展的一次较大的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实际开始时间是1983年8月,我们正好赶上看到。
那时,流行歌曲盛行,像《军港之夜》,《大海啊故乡》,《骏马奔驰保边疆》,《外婆的澎湖湾》,《小城故事》,《故乡的云》,《游子吟》,《陇上行》等歌曲风靡校园,大多数学员都能哼出几句。爱好音乐的学员们还自发组织过文艺演出。
有一次晚会,我用手风琴单独演凑一曲《西班牙斗牛士舞曲》,接着,一位名叫宋颜春的新野县学员唱歌,我拉手风琴伴奏,一起上台表演赢得阵阵掌声,遗憾的是唱的啥歌记不清了。
由于学校离飞机场近,坐在教室里就能看到飞机降落,飞机是老式双机翼飞机,比较小,经常在飞机场上空盘旋。隔段时间,还能看到飞行员训练跳伞,亲眼目睹过有的人跳下来就打开了降落伞,有的人可能技术熟练,跳下一段时间才打开降落伞徐徐降落。农村长大的孩子,见的少,很好奇,感觉在当时也算开了眼界。
有时晚上,学校还会把电视机搬到院中,让学员们看电视。记得,有一晚上放映的是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该影片获得过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奖,1975年又获列宁奖,是反映二战比较优秀的电影。
描述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准尉瓦斯柯夫带领五位女战士在广袤的森林中进行激烈残酷的阻击战,最终战胜数倍于己的德寇,计划要袭击苏联腹地军事设施的故事。班长丽达外出发现两个空降德寇,回来报告后,准尉带领五个女战士前去阻击,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时发现的德寇不是两个,等一个一个数,数到第九个德寇的情节时电台停止播放了,随后,此片一直没有接着往下看,究竟几个德寇,胜败如何,脑中悬念几十年。一直到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看了下集,了却了一桩心结。
尽管,当年学员们都已上班,但年龄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大姑娘,小伙子居多,正至妙龄青春,少不了闹点笑话。记得,桐柏县有个女学员叫梁燕,长得双眼皮大眼睛,水灵漂亮,说话方言(前舌音)较重。碰巧梁燕上课迟到了,刚垮进教室门,不知哪位学员起头“兹”了一声,随后,男同学们跟着起哄,几次下来,常常把梁燕闹得满脸通红,闹到学校出面制止,才消停下来。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尽管在南阳地区粮食干部学校学习时间短暂,但是,学习了不少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认识了许多人,经历了不少事,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自己。转瞬间,几十年过去了,闲暇时,回忆一些当年学习生活的片段,历历在目,恍如昨天,不由得一点一点地写出来留作纪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