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宽松世代”与“低智商社会”
曾经,日本教育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严苛得近乎变态,但其实,日本也曾进行过修正,就是所谓“宽松世代”, 1992 年与 2002 年,日本国内接受了两次教育改革之后,出现了接受了“宽松教育”的一代人。
那么,日本社会整体“宽松”状态下,又发生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数据。
上个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正像后来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80年代末,日本GDP接近英法德三个发达国家GDP之和,约为同期中国GDP的10倍。
但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出现了20多年的衰退。2017年,日本GDP为48844.9亿美元,中国GDP是122427.76亿美元,日本GDP仅为中国的39.89%。
关于日本这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作家池田信夫在他的著作《失去的二十年》里面就总结了日本走向衰落的四个原因:
首先是日本财政赤字过于扩大;
第二,日元对美元升值,导致通货紧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商品出口更没有竞争优势;
第三,劳动生产率低下,没有竞争优势;
第四,不平等的薪酬体系,难以激发新员工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社会现状,他认为以上4点问题在时间上可以解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对于未来的不安,没有希望的日本人看不到未来。
非常巧合的是,“宽松世代”时期正好与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时间上相重叠,用我们普通百姓的话可能更好理解:日子好了之后,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也不想让孩子象我们那一代那样苦,所以,全社会都放慢了节奏,想走得更从容一些。关于日本经济低迷的众多原因中,池田信夫并没有提及到日本的教育。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一书中将日本的教育批判得体无完肤,他认为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是“智商衰退”,日本年轻人无志向且学习能力低下。
日本电视剧《女王的教室》就是在那个时期播出的,该剧讲述的是魔鬼女老师阿久津和小学六年级孩子的故事,第一节课,不苟言笑的女老师便发了一通关于社会不公和残酷性的评论,表示今后要在班里实行差别待遇,唯一的衡量标准是每周的考试成绩。 总之,在这个“成绩决定一切”的残酷世界,成绩高低甚至影响一个学生的“阶级”——成绩好的学生有各种特权,成绩差的学生只能做各种杂事,甚至无权和老师说话。
在女老师阿久津看来,温柔教育下成长的学生,在“只有前6%的人能获得幸福”的残酷日本社会中,无一例外都会成为失败者、垫脚石。她认为,教师应该是一堵高墙。而高墙身上布满的荆棘,就是未来成人社会中,种种磨难与挫折的预演。只有成功翻过这堵墙的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拥有足够竞争力去追求幸福的“大人”。
这种高压教育的结果是,在不断的压迫与反抗中这个班的成绩越来越好。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更加自觉,俨然成了一个模范班级。相比之下,“好好老师”的班级不仅成绩一般、欺凌频发,教师本人也被家长投诉,面临辞职危机。对此,她毫不留情的指出,所谓的温柔教育,本质上不过是尽力避免冲突、不想负责任的逃避心态罢了。
阿久津这种高压教育,恰是对现实中日本当时采取的“宽松教育”模式的反思与批判。在宽松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宽松世代”,比起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弱这些客观缺陷,更严重的是心理问题:单纯、天真、自我意识过剩,很难承受巨大的职场压力。这也最终让“家里蹲”等现象在这代人中频发,变成了日本的社会性问题,这代人甚至被蔑称为“平成废宅”。
《女王的教室》就是这样通过负能量的方式,传递正面价值。
当时,电视剧一播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大批观众就被第一集吓到了,认为这不是校园剧,是恐怖片,甚至联名投诉电视台,要求停播。香港翡翠台播出的时候,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然而,多年后这部电视剧却以最高 31.2% 的收视率缔造收视奇迹,并在第 46 届日剧学院赏上获得了最佳剧本。如今已经成了历史上最经典的日剧。
欧美的孩子都是“快乐教育”吗?
近几年有许多人相信欧美化的快乐教育,然而,一位在英国的朋友告诉我:
99年偶尔在英国发现一学校,因为离我住的酒店一墙之隔,每天在窗前观望,发现学生有象我们一年级到初中生大小,全部住校,尤其惊呀的是大小学生毎天排列整齐在操场站立差不多一个小时,而且静的出奇。
后来听英国朋友说这是一所私立贵族学校,学生们毎天站立是学习礼仪和气质,他说,他这才了解了原来西方公立学校的“快乐教育”全是给一般百姓子女的,对于贵族学校的孩子,一直是很严谨的教育方式。
曾经有人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是摧毁人性的教育,看看人家美国的教育,上课就是老师带着小孩儿玩,玩着就学习了,考试也很轻松!
然而,事实上,这是因为美国早已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那些公立学校的确是提倡快乐学习,上公立也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能说他们是永无出头之日,但是通过学习可以出头的机会太少了,一些精英家庭的孩子都是上的私立学校,也叫“贵族学校”,所需费用普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这些学生从小接受着非常严格的学习和环境适应的训练,他们以后会是这个国家的主要高端人才。
在欧州,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
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女王的教室》的老师也说出了这个真相:
这才是欧美教育的真相,那些享受快乐教育的孩子幸运且幸福的吗?
八旗子弟的教训应该铭记
从来,中国家教传承好的家族,都有严格的家训,提倡孩子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所谓良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轻松快乐就能学到知识的。
而一些“暴发户”家庭及穷苦家庭,对于孩子反而过于溺爱。
胡祖德《沪谚》卷上:谚曰“子孙不如我,要钱干什么;子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足以唤醒守财虏。
但是,依然有太多父母坚信:自己这么苦,就是为了不让孩子再受苦。正如当年满清贵族打下江山后对于八旗子弟的溺爱纵容,曾经骁勇无敌的八旗子弟,到清末却不堪一击,因为在入关后日子变得安逸就开始不思进取,到了清朝末年,这群八旗子弟养尊处优,听戏遛鸟玩物丧志,到了更晚期,鸦片传入中国后便开始疯狂吸食鸦片,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所以清朝会灭亡就不足为奇了,一个国家的主力和希望都变成了这样,满清国家当然没希望没救了。
前几天,为了中国孩子学英语有没有用这个话题而打起笔墨官司的事,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很多因为学习英语而增加无限挫败感的人众口一词——英语是一件废物技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要翻译团队就行了,没有必要全民学英语。
然而,在首席体验观看来,若英语不是一项人类无法学习的技能,那还是应该给孩子们一次学习英语的机会,或许,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翻译日常生活或者说消遣性应用(比如出国旅游、购物甚至看外语片),对于必须进行学术研究、交流甚至有志于想让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的人才,英语还是应该掌握的一项工作技能,毕竟,现在全世界60%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进行的,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互联网上多达80%的信息都是英文,绝大部分国际会议以英语为第一通用语言,英语还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
社会要比教室复杂一百倍
《女王的教室》中老师告诉孩子们:教室里的人,有极少数可以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进大公司,过上层生活。享受特权。即使生病了也不用排队;去迪士尼也可以从专属通道进入,就可以玩到普通人需要排一整天队的热门游戏。而且,那些享受特权的人,希望其他人可以永远愚蠢下去。那些愚蠢、懒惰的人,将会永远接受社会的差别待遇和不公平。
社会是有阶层的,教育也只是为了阶层管理的需要,如果不让大多数人放任自流,随波逐流,胸无大志,精英阶层如何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安全和持久。
看过一个笑话,有人问智者: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穷,却还是那么懒?
智者回答:因为只有贫穷是不需要努力躺着就能得到的。
在成人的世界里,平庸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你的压力小,也或许只是职场压力小,但生活的压力是一样的,甚至有可能因为穷而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女王的教室》中让那些不想为学习而吃苦的孩子做班上的差生负责班上的杂事,就是让平庸的人知道职场压力小时,生活中的压力就会大,看你选哪样。
事实上,在我们当下的社会,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和潜能,老师只要不羞辱孩子,父母不因为孩子没成功而怪孩子,孩子的抗压能力往往超乎成人想象。
(本文首发头条号“首席体验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