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向人们索要他们没有能力给予我们的东西。
案例讲诉一位74岁的物理学院士,难以忍受96岁老母亲的脾气,因为回老家看望老母亲的事情闷闷不乐,到纠结地步,成了心病。
从生涯发展问题分类这是个非决策类问题,属于适应问题。
问:如果平时不回去,过年再回去,你做得到吗?
答:做不到
问:回老家那几天怎么相处?
答:太痛苦了
接下来,贾老师用合理想象方法,探索老人的期待。“五一回到家,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出门迎接,拉着手坐旁边,嘘寒问暖…”(期待)
答:“不可能,我妈一辈子都不会对孩子嘘寒问暖,更不会拉手聊天,我一直羡慕别人家妈妈和孩子关系很亲近”(评估)
贾老师:你明明知道她不可能变成那样,为什么还执着期待改变呢(挖掘价值)
老人开始反思:对啊,明明做不到,为什么还在期待呢,从小羡慕别人的妈妈和孩子亲,抱着这个希望,执着的撞墙,撞了70多年还未明白。
贾老师:母亲这个年代的人,她无法改变,也没有能力给我们想要的东西,但你为什么一直在向她索要她不能给你的东西呢
贾老师再问:这种执着索要别人没有的东西的模式,在其他人际关系中有存在吗
老人:带的研究生~老伴儿~儿子
老人老泪纵横、痛彻心扉!
收获:
人们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对方,达到了欢喜,达不到就试图改变对方。尝试从对方角度看待对方标准,结果可能就会有所不同。
网友评论